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民政动态
说起杭州富阳带“tiào”的地名,你能想起几个?
发布日期: 2024- 07- 19 10: 10 浏览次数: 来源: 杭州市民政局

说起带“跳”的地名,你能想到几个?位于富阳区鹿山街道江滨村的上新眺,本是“上新跳”。

为何取这样的地名?又是什么时候改为“上新眺”的?和民民先来看看这里在古地图与古籍中的记载是什么样的!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阳县舆地小志》文中有“陆家村接谢家溪。谢家溪左首上新跳、金家桥、出江口。” 在该小志《富阳县四里方图右中》地图中标的是“上新跳”。

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富阳县志·卷二》中有村落表,西北区安民五庄有:“上新跳,距城十二里” 民国三年(1914)《浙江省地形图·富阳县城》地图中标为“上新跳”。可见这个地名本是“上新跳”,而非“上新眺”。

什么时候出现“上新眺”地名呢?

1944年《富阳县全图》与1947年《富阳县乡镇区域图说》上还是“上新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5年《富阳县开发区荒地汇总示意图》中仍然是“上新跳”。然在民间已开始“跳”与谐音“眺”混用,至1963年《富阳县各公社概况图》中开始出现“上新眺”地名。

1972年2月“上新眺”地名载入由富阳县革委会供稿、浙江省测绘管理处编制的正规出版的《富阳县地图》之中。1982年版《富阳县地名志·三山公社图》也采用了“上新眺”地名。

这“跳”是什么?

《正字通》:“舟泊岸,置長板船首,與岸接,以通往來。俗呼艞板。读若跳。”明代的“艞”经常被看成是“跳”的通假字,“艞”字原本发音为“要”,在这里读成了“跳”。因此艞可写作跳。两艞间的板是跳板。同样,人们把上下船的长板叫成跳板。

含“跳”的地名很少有,富阳一共有三个:三跳垄、跳地上、上新跳。这三个之中,受降三跳垄是山,疑是三条垄,富阳境内三条垄、五条垄地名不少。新登双联的跳地上,因地形不知不能断明此“跳”是什么。只有上新跳在水边可以断定,上新跳处在射弓溪临江出口段,因射弓溪集雨面积不大,又短小,在古代物质条件低下时,人们在此架上跳板为便桥通行,便有了“跳”的地名。又因这里处在沿江沉积平原上,秦代时江岸尚在蒋家村—谢家溪村—陆家村一线,江岸随着沉积不断向外移动,跳也随之不断外移,到明代万历年,这里已离老跳地甚远,故在此时地图上有了“新跳”之名。

为什么今天这里的这个“新跳”称为“上新跳”呢?

地名中,常常有上就有下:上浒—下浒,上俞—下俞,上唐—下唐……因此有上新跳必定有个下新跳。从上述可知,在明代地图中知这里真还有个下新跳。为什么这里有上下两个跳呢?因为这里有上下两水出口汇入富春江。

迟至民国三年(1914),我们还可以在地图上看到射弓溪有二源,一源在谢家溪后直坞,直坞水在谢家溪村南分两支,一支右转,在田畈中汇合另一源头大坞水在上新跳东南入富春江。一支左转,在田畈中东流汇入富春江。在当年,沿江通道过此,左右两水上各设有一个跳,在上游这个叫上新跳,下游这个叫下新跳。

2017年新版《富阳区地名志》中所述:“处于射弓溪入江口,该处地势低洼、山洪暴发后往往积水成涝,因此新挑一浦,以资宣泄。此浦位于另一小浦之上,称为上新挑。后‘挑’‘眺’谐音,乃雅化成现名。” 此说原系民间望文生义的一种解说,今看来是错误的。此说不仅与历史记载不符,也经不起推敲的:民国三年前的民间,何来力量与经费能组织开挖长达数里的新浦工程?而且之前清代地图上射弓溪本一直是在这里入大江,又何来新挑?笔者作为这个《富阳区地名志》编者之一,深感这种说法应在以后再版时予以纠正。

跳代桥过水,我小时还见过、走过。有的是浦渠上没有桥,人们临时在此搭板过水。有的是溪中之桥被洪水冲毁了,洪水后临时搭跳板过水。实际上当年的木桥板就是块长长的跳板,只不它是架在高高桥桩(也是木柱)上成为桥的梁,狭窄而长的桥面,走在上面一弹一晃,令胆小的人害怕。当年春江建设村渡船埠,为东门渡二渡口,常遇杨浦江水浅出露沙滩渡船不能行的情况。而沙滩间仍有水潭,人又不能过,因此以“跳—船—跳”形式供人步过杨浦江,与上面所述的连云港“宋跳”的描述十分类似。

跳,这个昔时供人过水通行的设施,今天已经鲜有人知,成为历史。也因近来多数人不知“跳”为何物,因此“上新跳”据谐音变成今“上新眺”,新地名中不再有那个以跳过水之义。我们不妨赋予它一个新的含义:上,向前。新,新生活。眺,望。上新眺,展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