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489524/2022-003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05-19
发布单位: 杭州市民政局 关联类型:
杭州民政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主要思路
发布日期: 2022-05-19 浏览次数: 来源: 市民政局

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指导,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全面数字化改革,积极融入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战略,认真谋划民生发展“一张蓝图”,实现了“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局。现总结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是共富裕、高质量、数字化的起跑年,杭州民政坚持党建引领,以满意单位、模范机关“双争创”为抓手,坚持从最短处发力,加快推进杭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攻坚克难,服务中心大局

历经一年多时间酝酿筹备,牵头报批任务,高效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历史上情况最复杂、意义最典型和涉及面最广泛的行政区划调整变革实践。这次区划调整不是简单的撤县(市)改区,而是对现有建成区重新布局,通过“撤、并、分、改”形成城市“一核九星”发展架构,为全国大城市行政区划改革实践提供了典范,得到民政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1.以最短时间攻坚方案报批。认真开展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方案调研论证,紧盯报批各个环节,主动加强与民政部、省民政厅的沟通汇报,对民政部5次提出的20多个问题逐一进行研究,形成了完善的报批方案,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民政部门报批支持。在我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上报后的短短三个月时间,国务院、省政府先后于2021年3月3日、3月11日批复同意,审批时间之快在全国尚属首例。

2.以最快速度回应社会关切。我市部署实施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积极会同市委网信办等部门,就网络上出现的关于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地铁公交站名命名、区域经济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医疗资源共享、房价上涨等方面的舆情信息,及时做好责任分解和跟踪交办、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跟进应急处置,全市面上舆情总体平稳,得到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同时,对全市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再论证分析,统筹做好规划有关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衔接落地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养老”、大救助信息、婚姻登记预约等平台,及时调整完善重点民生服务举措,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后,各项民生保障不断档、不减速、不降质。

3.以最优服务促成边界和谐。对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15条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工作,及时制定方案。对有可能存在的争议点进行摸排,强化统筹协调,重点指导萧山区、钱塘区平稳有序完成分歧区域的勘界工作。主动对接民政部、省民政厅,跟踪落地行政区划代码编码,及时公布由民政部、省民政厅确定的我市5个新设区及涉及调整的乡镇(街道)行政区划代码,联合市统计局编制并发布了部分村(社区)代码。同时,创新开展“杭州智慧边界管理平台”省级试点,全面提升边界管理智治水平,推进平安边界建设。

(二)为民爱民,推动事业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三个聚焦”“三个履行”重要指示精神,聚力打造“六大示范区”,做好补短创新突破文章,不断托稳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完善基本社会服务。

1.以畅通“三边服务”攻坚居家养老短板。突出“身边、床边、周边”养老,抓好《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贯彻落实。一是出台《关于加快康养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康养联合体21家,实施智能床位搬进家,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600余张,逐步拓宽居家养老融入康复、护理等专业照护服务路径。二是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和重阳分电子货币政策,提升失智失能、困难老年人的养老可及性,在全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三是推进养老民生实事建设,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到231家,实现全覆盖,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219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176户,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福祉行动“红榜”。

2.以坚持“四位一体”攻坚服务亚运短板。统筹服务亚运和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公益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着力打造美好社区综合体。一是结合“三型社区”示范建设,探索社区资源、服务等多方合作机制,打造邻里中心150家。二是聚焦学校、医务、老年、企业、救助等社会工作特色领域,完成61个乡镇(街道)特色社会工作站建设,超额完成35个省定计划任务,相关经验做法全省推广。三是出台《关于促进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精心组织开展“万社联动迎亚运”品牌活动和“亚运进社区”活动,全市各类社会组织累计开展活动3100余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3万小时。

3.以加快“组织转型”攻坚现代慈善短板。抓住慈善事业发展列入共同富裕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影响力。一是认真贯彻《慈善法》,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完成杭州慈善总会行业组织改革,全面实体化运作。二是举办“钱塘善潮”论坛,开展首次“慈善事业促进工作”行政奖励评选,实现杭州慈善领域激励机制零突破。三是探索发展社区基金会25家,着力在组织孵化、项目培育、资金捐赠上优化慈善服务社会形式。

4.以推动“移风易俗”攻坚文明殡仪短板。围绕解决群众反响强烈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市全国殡葬综合改革优秀案例成果。一是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惠民殡葬专项治理和提标增项扩面工作,有效减轻群众殡葬负担。二是着力完善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推进生态公墓规范建设,乡镇(街道)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覆盖率达到85%。三是建立“分流分时”预约祭扫标准体系,大中型公墓(陵园)数字祭扫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探出了新路子。

5.以实施“精准保障”攻坚分类救助短板。深化1+8+2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打造全省“精准保障标杆区”示范典范,我市“社会救助共同体改革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实践列入民政部优秀成果。一是编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共同富裕首批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市域低保救助标准一体化。二是创新开展特困人员探访关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设立公益服务项目15个,重点资助全市1000户重病、重残等困难家庭,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动态数据库和长期滞留信息库,精准开展救助工作。三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整完善市、区(县市)、乡镇、村社四级组织机构和职能协同机制,加大儿童关爱保护力度。

6.以争创“改革试点”攻坚数字赋能短板。全面搭建“19100”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总架构,年度列入国家、省重点改革试点项目18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重点推进数字社会三大场景建设,其中“老有所养”场景四个案例入选全国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地区典型案例,我市入选国家八部委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弱有所扶”场景完成14个救助事项“一件事”线上惠民联办;“事有所便”场景实现“数智殡”身后事联办。二是重点推进“民生直达”平台运行建设,制定出台“民生直达”平台管理办法,累计上线各类民生政策86条,惠及群众超过760万人次,兑付政策红利超过38亿元;开发建设“杭州城市大脑公益慈善系统”,率先全省上线运用“公益码”。三是重点推进社区智治多跨场景试点建设,推行“一表通”村社减负,社区工作者平均每月填表、核查时间累计降低20%以上,走访时间提升60%,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三)党建引领,创成模范机关

精心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提振新时代民政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精气神,聚力营造“党建+六大示范区建设”新格局,市委届末考核反馈我局局领导班子情况优秀,营造了民政系统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良好政治生态。

1.开展“民生所呼、民政作为”特色活动。开展“海岛支老”三年行动,落实区、县(市)集团化项目帮扶举措,走在全省帮扶地市前列,《中国社会报》等媒体和省市直机关党建刊物报道经验做法。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双减”政策,第一时间制定民非学科培训机构转登工作指引,联动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有关做到得到市委分管领导和巡回指导组的肯定。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特殊群体,大力实施“传党恩助老爱老、百千万护童、关爱低收入群体、护航救助对象归家”等系列走进社区活动,基层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2.开展“传承红色、文化聚力”实践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赴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慰问孤残儿童15周年之际,循着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全国首个城市民政文化展示馆建成开馆,全面系统诠释杭州民政事业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大力实施“杭州民政工匠”认定、“奉献民政30年”纪念章颁发两项制度,“为民爱民”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精心举办全市民政系统第二届“福彩杯”职工运动会,全市民政事业“一盘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3.开展“满意单位、模范机关”争创活动。把争创满意单位、模范机关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建立争创满意单位四大专班及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举旗铸魂、品牌擦亮、创新领跑、实事惠民、清风民政”五大专项行动,成功跻身模范机关行列。对标落实省“民政30条”和市“民政27条”政策,加快推进市一福院、市救助站迁建工程建设,夯实民生基础设施保障。探索组建“3+14”养老行业党建联盟,列入全市域党建联盟50个试点项目之一,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养老服务联动,“为民先锋”党建品牌不断向基层延伸。

二、2022年总体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新形势新机遇对疫情常态化下释放新的民生政策红利提出新挑战,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对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提出新要求。杭州民政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党建统领、数字化牵引,紧紧围绕“共同富裕、杭州亚运”中心大局,重点开展民政共富“六大行动”,提速推进“六大示范区”建设,为杭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共建共享优质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民政样本,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1.实施“兜底共助”行动,打造弱有众扶样本。在全市域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低”改革,使困难群众共享更加普惠更为便利的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启动“弱有众扶”改革。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共同富裕首批试点建设。二是探索“五型识贫”办法。实施全市域低保边缘认定标准放宽到低保标准的2倍,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按照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关爱型、发展型五种不同情形,提升主动发现、精准识贫能力。三是建立“多元救助”实体。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实施“物质+服务”救助,推进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鼓励引导基层积极开展末端场景改革创新应用和幸福码延伸服务,提升多元救助可及性。

2.实施“养老共惠”行动,打造康养一体样本。深入贯彻《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及配套政策,着力构建大社区养老格局。一是突出康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区县(市)域资源整合的龙头作用,提升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康养辐射功能、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康养承载能力。二是开展区域养老协作。推动区、县(市)养老均衡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加快西部区、县(市)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敬老院改造提升。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全面启动“邻里守望”“关心关爱”计划。三是精准养老设施布局。按照“全面数控+精准画像”要求,结合困难老年人能力评估,开展养老预期分析规划,提升居家养老的可及性。

3.实施“温暖共济”行动,打造人人慈善样本。加快落地新一轮慈善事业发展政策,推动社会资源和慈善组织有机整合、良性互动、实体运营。一是做大慈善信托公益。大力发展扶弱济困慈善信托,建立慈善信托与慈善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慈善信托规模、效益“双第一”。二是做强网络募捐平台。优化完善“公益码”慈善行为记录和激励,推动数据归集、资源共享、政策兑现和项目监管智能一体化,进一步拓宽慈善参与渠道,提升网络化募捐。三是做优长效发展机制。举办“钱塘善潮·慈善月”活动,深化“慈善一日捐”和慈善事业褒扬工作机制,着力营造慈善促富的发展环境。

4.实施“社区共融”行动,打造基层治理样本。认真总结城乡社区建设经验,深入挖掘“共治创富”优秀工作法,打造一批共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样板。一是开展亚运公益服务。以镇街特色社会工作站为主导,充分融合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力量,全力实施一批服务亚运公益创投特色项目,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一人一策”机制,加强宋韵和亚运地名文化建设,助力文明城市建设。二是培育镇街枢纽组织。召开全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现场会,推动乡镇(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围绕社区公益服务,健全评估退出机制,提升整体质效。三是创新社区空间运营。着力探索社区发展基金会运行机制,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以“5300”工程为抓手,推动服务资源下沉社区、社会工作覆盖社区,精心举办全市“社区空间运营”大赛,推动建成一批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居民会客厅”。

5.实施“品牌共创”行动,打造民生服务样本。以区、县(市)为主战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杭州民政服务民生经验成果,形成全国全省民政工作品牌。一是树好移风易俗改革样板。复制推广全国殡葬综合改革杭州经验。编制完成殡葬设施中长期专项规划,将生态安葬纳入公共服务范围。推进婚俗改革,加强婚姻文化建设。二是树好儿童之家全国样板。压实属地、部门责任,建立完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救助保护机制,全面实体化运营“儿童之家”。三是树好移民增能发展样板。坚持资金集约利用,加快移民抱团增收项目落地,着力建立移民收益增长机制。

6.实施“场景共绘”行动,打造数智民政样本。坚持务实管用,加强数据归集、多跨协同,使民生场景更惠民更便捷。一是全面接轨“浙里办”平台。深化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特色基地建设,统筹居家养老、智慧机构和医养康养场景标准化建设,为“浙里养”提供最佳应用场景。按照困难群众“五帮”要求,优化社会救助流程,加快数据与“浙里救”多跨协同,实现惠民联办。率先建设“杭州市困境未成年人数智关爱”场景,实现上线“浙里办”、市域全覆盖、关爱全周期。二是全面推进“善杭州”建设。突出可视化、可及性,整合现有试点场景,复制推广最佳场景,努力形成多跨场景,在PC端、手机端同步上线“善杭州”驾驶舱,提升便捷便民水平。三是全面提速“智社区”实践。以社工“一件事”、社区“一表通”、审批“云签章”改革为重点,依托“民生直达”平台,提质扩面“社区智治”计划,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基层治理、惠民减负杭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