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524/2021-0067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1-03-24 | |
发布单位: | 市民政局 | 关联类型: |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浙江、杭州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落实省市民政会议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加快推进民生“六大示范区”建设,自觉扛起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基层治理、殡葬改革等工作多次得到国办、省委、省政府、民政部以及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厅充分肯定,为杭州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贡献了民政力量。
(一)“一文一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紧紧抓住全省民政会议和省“民政30条”贯彻要求,把制定出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和召开具有一时期引领意义的民政会议,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指示精神重要抓手,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民政事业发展,在杭州民政发展史上掀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今年7月31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民政会议暨“六大示范区”建设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全市民政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人民城市·打造幸福家园”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全面擘画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着力打造六大示范区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精准保障、和谐治理、温暖城市、幸福养老、移风易俗、智慧民政“六大示范区”目标,前瞻性强、含金量高的“民政27条”政策措施下发实施,为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市各地民政部门迅速响应、行动有力,于8月底前率先全省全面落实“一文一会”,有效破解长期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社会关心民政、支持民政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双线作战”托稳兜实基本民生保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民政系统积极响应、科学应对,制定出台了养老、救助、儿童、殡葬等重点民生领域防疫工作指引,督查指导守好城乡“社区小门”,全力做好疫情影响下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
1.交出“战疫情”高分报表。牵头履行全市慈善捐赠专班职能,全市各级慈善会累计接收捐款捐物2.32亿元、社会组织捐赠款物4.9亿元,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率先在“一老一小”机构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市近3.7万名机构老年人和困境、农村留守儿童“零感染”。根据疫情动态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全省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健康码前置核验,实现老年人“绿码下单”、护理员“绿码上岗”,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社会组织对独居孤寡老人走访探视与关爱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社区工作者“关爱八条”和“暖心六条”等系列政策举措,实施防疫一线社区工作者关爱项目、“逆行者战衣计划”,全市2.48万名社工、日均1.5万名志愿者、3085家社会组织奋战一线,排查走访社区居民924万户次1898万人次,服务居家观察对象33万户次86万人次,守好“社区小门”,在疫情大考中经受住了检验。在疫期防控封闭管理期间,为900余名居家隔离对象提供代采购和村社送菜等保障服务,形成了村社一线解决困难的兜底保障机制。同时,统筹做好殡葬、流浪乞讨救助、婚姻登记等疫情防控,实现了民政领域全面全线安全,为助力打赢“两战”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民政部督查组充分肯定。
2.打造“1+8+2”救助共同体。全力打造全省精准保障标杆区建设试点典范,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投入500万元福彩公益金,推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覆盖探访照料、困中困家庭“救助直通车”。放宽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及时启动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开展先行救助,全市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907万元,为4141户次5794人次困难群众提供临时救助。落实“两线合一”要求,指导各地点对点排查,将符合条件的701名低收入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针对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影响,第一时间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提标发放困难群众价格补贴1.5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10.6万人次。为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众增发1500万元消费补助金,提前半年实施“低保调标”,增加保障资金6000余万元直接惠及困难群众。
3.推出“1+N”幸福颐养模式。认真贯彻《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制定出台配套政策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1个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带动N个村社级照料中心的社区颐养模式。抓好国家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养老领域试点,首创养老电子津贴“重阳分”和电子养老卡,为困难老人提供点单式免费居家上门服务,累计为13万多老年人开通养老服务专户,服务结算重阳分7000多万。线上手机端“智能养老管家”精准匹配,实现养老机构VR全景导览。配齐配强基层为老服务队伍,探索推出“养老顾问”试点,重点关注探访空巢、留守、重残、独居等特殊困难老人。在220余名失能老年人家庭,试点将政府补贴智能养老床位搬进“家”,老年人在家就可享受生命体征监护、康复护理等专业化机构式照护服务。“时间银行”试点不断提质扩面,为老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年轻存时间、高龄取服务”有力践行。提前超额完成养老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其中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62家,养老机构床位建成3182张,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1914户,总体完成率达181.55%。加快推进居家养老“一件事”改革,杭州养老工作得到国办、民政部充分肯定。康养体系建设试点经验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推广。
4.构建“儿童之家”护童联合体。加快推进“儿童之家”建设三年计划,全市建成“儿童之家”1419家,其中示范型“儿童之家”覆盖全市60%乡镇(街道)。积极争取省级福彩公益金398万,支持淳安县完成“儿童之家”服务全覆盖和6个省级“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试点。配备街道(乡镇)儿童督导员237名,村(居)儿童主任3190名,女性儿童主任担任比例达63%。全国统一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成功开通,创立杭州市添翼儿童幸福学院。机构孤儿养育标准平均达到2571元/月,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等困境儿童养育标准平均达到2057元/月。
(三)“三社联动”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充分发挥横向抓社会协和、纵向抓创新实验区的治理体制优势,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创新协同为抓手,高标准推进“邻里中心”等社区惠民服务综合体建设,我市社区治理经验在“2020长三角民政论坛”上作典型发言,全力助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1.城乡治理不断创新驱动。创新推出社区民生服务“五色图”,让新增岗位设置和公益项目投放与居民实际需求更加匹配。今年市本级向社区治理领域投入近2000万元公益创投资金,新开发约1500个社工岗位,居民的获得感进一步提高。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统筹推进以“邻里中心”为品牌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和老旧社区“新家园”计划。出台深化和创新社区协商建设试点方案及议事导则,创新形成“协商十法”。开展首批50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及100个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示范点建设,打造“一核双社N次方”本土模式,全市已建成37个社会工作站。创新实验区建设数量居全省第一,国家级实验区试点建设成果得到民政部领导和省领导批示肯定。
2.村社换届加快平稳推进。持续推进“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优秀社区书记入编工作,采取公开招考等方式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1500名,加强新一轮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完成190个村社换届试点,“一肩挑”比例实现100%。先期开展“十个一”行动,指导滨江区、余杭区、淳安县等地稳妥有序开展村社规模优化调整,不断夯实换届环境。
3.社会组织高效融入治理。高质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完成《杭州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调研报告》,为省人大出台《关于推进和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决定》提供决策参考。累计投入资金1892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111个,全市城市社区平均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达20个、农村社区平均达9个,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实现全覆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全省示范领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落实社会组织帮扶资金1615万元,相关经验成效被“学习强国”平台推广。
4.慈善福彩彰显城市温暖。我市慈善信托资金规模突破10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成功举办2020年浙江省暨杭州市“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和2020年杭州市“钱塘善潮”论坛。福利彩票销售发行18.71亿元,筹集公益金5.67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全力落实好移民后扶政策,发放移民直补资金9564万元,投入移民项目资金34172万元,谋划建设移民项目535个,惠及移民34.62万人。加大低收入移民帮扶力度,累计投入移民专项资金444余万元,帮扶低收入移民8553人。联合60个移民村的8000万移民资金入股建德航空小镇,助力移民村集体削薄增收。
(四)“数字赋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借助城市大脑,以脑育脑,全面推进民政服务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在高效便民上做好智慧文章。
1.“一舱两平台四场景”智慧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围绕民政重点业务领域,梳理完善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标准、数据管控机制和数据共享体系,建成1.0“智慧民政”数字驾驶舱。牵头搭建市级“民生直达”平台,高效集成市级10余家民生部门政策数据,通过数据协同、流程再造,实现“政策找人、主动兑现、幸福清单”三大功能,开通即兑现资金2.3亿元,惠及群众39万人,“民生直达、一个不少、一天不差”经验做法在城市大脑三季度成果发布会上作交流发言。“互联网+养老”平台实现全市覆盖,线上入驻215家服务商,有4941名互联网养老护理员在线接单,为老年人提供助洁、助餐、康复等53项一键点单式服务,累计提供养老服务140.83万单,取得显著效果。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公益慈善、智慧福彩、社区智治四大场景建设,在全国率先发布首个“社区智治在线”规划纲要并上线“社区智治在线”下城试点平台,构建社区管理端与居民参与端“两端协同”的数字治理模式。杭州智慧养老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包容普惠创新指标领域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2.“数字化移风易俗”改革实践样板得到推广。全面推进上城区、萧山区、建德市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力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创新推出“网上祭扫”“代为祭扫”“预约祭扫”方式,全市25家大型公墓(陵园)46万墓位全部纳入现场扫墓预约,分时分流、错峰入园。搭建全省首个火化微信预约平台,开展文明治丧奖励试点,丧事规模压缩85%,成为扭转局部丧葬陋习的成功范例。实施惠民殡葬,开展殡葬服务收费专项整治,全市3.14万名死者家属享受惠民殡葬政策,减免殡葬费用2412.58万元。继续开展“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坟墓整治和农村散埋乱葬治理工作,基本实现县级以上交通线两侧视野范围内“无裸坟”目标。我市“三化”引领殡改模式,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清明祭扫网上预约制度经验做法,相继被民政部简报和全省殡葬工作现场会推广。
3.“专项事务管理”重点领域推进影响提升。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稳妥审慎推进区划调整工作。指导萧山区规范有序推进宁围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指导上城区、淳安县、西湖区3地完成了辖区内的政府驻地迁移事宜变更情况报告。持续推进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完成1条市级界线、7条县级界线联检工作。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宣传,试点古村落“树牌立碑”工作,《杭州地名沙画》《潇潇湘湖》分别获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中国地名大会》“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活动一等奖、二等奖。深化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全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548人次,其中外省籍占76.6 %,实现了高效安全护送返乡和无一意外事故发生。
(五)“民政文化”为党建破难持续助力
深入践行杭州民政核心价值观,全力推进民政文化展示馆建设,在“民政节日”的具体实践中,杭州民政之歌——《我们都是孺子牛》越唱越响,为民爱民的工匠精神得到了更有力的传承激发,形成了“党建领航、文化助力”良性互助。
1.实现双强双优“提质增效”。不断深化民政系统“双翼争强”行业党建,全市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实现有效覆盖。开展行业协会功能型党组织建设试点,制定《杭州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南》,建成全省首家行业性示范型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主动提标建成5家省级示范型镇街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为民先锋”党建品牌以及扶弱助残先锋、为老先锋等10个“为民先锋”子品牌,把“为民先锋”打造成杭州民政党建金品牌。制定区、县(市)党建考核细则,实行党建工作“月度打擂、季度比武、半年赛绩”机制,有效提升民政系统党建工作整体质量。两个案例荣获杭州市行业系统党建引领助力“两战全胜”优秀实践案例。
2.实现铁军队伍“作风更优”。系统谋划实施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推进机构清理规范整合,优化理顺职能配置,事业单位由16个精减为13个,进一步夯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出台《杭州民政智库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全市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完善局系统“1+X”干部工作制度,拓展视野,加大优秀人才选调力度,选调工作人员3名,遴选基层优秀公务员1名;选拔任用和交流处级干部15人,首次开展局系统科级干部跨单位竞岗交流工作,推出9+N个科级干部职位,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梯次建设。注重在“双万”活动、防疫一线提升干部能力,我局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3.实现清廉建设“安全护航”。建立健全局党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对决策事项的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推动“四责协同”高效运转。全覆盖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和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承诺,制定防控措施88条、防控制度62个,绘制防控流程图30张。结合《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见书》,认真梳理自查存在的问题,逐条逐项对照抓好整改,协调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和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民政系统干部作风建设更严更实。
二、2021年工作要点
2021年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党建统领,以实施“一六六”为总抓手,即紧紧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聚焦”“三个履行”重要指示精神这一主线,突出“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展导向,聚力打造“六大示范区”,做好六篇“补短创新突破”文章,不断托稳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为“建设人民城市、打造幸福家园”更好地担负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1.聚力打造“幸福养老”示范区,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文章。全面抓好《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及其配套政策实施,进一步优化政策,强化居家养老基础,加快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化发展。
一是加快“颐养社区”多元融合。持续推动1+N颐养社区建设,推广嵌入式“微机构”和“家院互融”模式,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同发展。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00户,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推动家庭养老床位试点进一步扩面,不断深化时间银行、养老顾问制度,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
二是加快“康养一体”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开辟认知症照护专区,试点建设“认知症友好社区”。聚焦失智失能及高龄老年人长期照护刚需,持续推进敬老院改造行动计划。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精细化管理老年人康养需求,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康养服务网络,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的康养服务保障机制。
三是加快“基础养老”网格融合。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打造更便捷的服务圈层。稳定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推进家庭照护者培训,推动出台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政策。推动公办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向家庭延伸,整合社会照护、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等资源支持家庭照护。
2.聚力打造“和谐治理”示范区,突出做好社区服务文章。围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着力打造美好社区综合体,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能级。
一是实施赋权增能行动。深入研究“一肩挑”组织机制变革,一揽子调整完善村级议事、决策、运转和监督制度。进一步厘清社区工作职责,确保社区工作者50%以上的工作时间放在“民情走访”。探索推行“零报表”和“最多报一次”、“最多录一次”等减负增效方法,扩大社区智治在线覆盖面,打造一批区、街道、社区智治样板。
二是实施接轨亚运行动。精心组织开展“万家社会组织服务亚运”和“亚运进社区”活动。制定年度计划,加快落地“5300”邻里中心建设。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新打造40家乡镇(街道)社工站,创成10家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型社工站,推动服务亚运和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公益服务“四位一体”。
三是实施公益提质行动。着力优化公益创投结构,出台规范和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建强市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枢纽,推动社会组织示范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市、区、镇街三级全覆盖。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3A级以上比例不低于25%。
3.聚力打造“温暖城市”示范区,突出做好现代慈善文章。进一步加强慈善事业政策机制建设,充分挖掘慈善信托总量、慈善发展指数稳居前列的正能量,全力打响“钱塘善潮”品牌。
一是突出“慈善体系”建设。加快市、区(县市)慈善总会体制机制改革转型,打造枢纽型、服务型、行业性慈善组织。切实推进“借网募集”,发动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募捐”,建强凝聚慈善力量的主阵地。稳妥探索慈善组织投资形式,确保慈善资产高效安全、保值增值,取得“造血性”突破。
二是突出“慈善基地”建设。发挥好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做强区、县(市)慈善基地,在组织孵化、项目交流、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集聚辐射。用足用好公益金,推动福彩“爱心驿站”和“销售网点”建设,打造展示民政为民的特色窗口。
三是突出“慈善品牌”建设。出台新一轮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组织召开全市慈善大会,精心策划慈善事业褒扬活动,发布“钱塘善潮”榜,释放城市正能量。借助全国首家中国信托研究院落户杭州契机,进一步稳固杭州慈善事业发展长效机制。
4.聚力打造“移风易俗”示范区,突出做好文明殡仪文章。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推进移风易俗成为新时尚。
一是提高生态安葬比例。深化殡葬改革成果,启动杭州市殡葬设施(2021-2035年)中长期规划布局编制工作。推行“入室为尊、入殿为贵”生态安葬,鼓励树葬、江葬、花坛葬,扩大群众接受度和参与度。确保乡镇(街道)节地生态安葬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是提高文明祭扫比例。全面实施“云祭扫+现场预约祭扫”模式,积极倡导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集中公祭等文明新型的祭祀礼仪。在群众祭扫高峰期,全市大型公墓(陵园)全面实行预约祭扫。通过殡仪馆集中守灵和殡仪服务站文明办丧办法,逐步解决社区治丧扰民问题。
三是提高规范殡仪比例。积极根据各地殡仪习俗,在设定行业规范、完善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若干规范殡仪服务运行的有效模式,逐步推动殡仪服务市场走向阳光、正规、可控、有序。
5.聚力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突出做好分类救助文章。持续推进“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机制建设,深化完善精准识贫、主动发现、长效帮扶、诚信评价、尽职免责机制,进一步兜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一是完善分级救助圈层。加快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重点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灾害等方面形成更加完善的监测预警、主动发现和自动匹配政策的救助协同机制。
二是积极发展救助服务。健全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管理体系。探索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链接慈善、福彩资源,推广困难群众爱心厨房、书房、卧房定向救助,积极发展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就业帮扶促进等服务类社会救助。优化我市儿童保护热线服务流程和资源配置,加快并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打造“儿童之家”实体化运营的全国样板。
三是提升统筹救助水平。适时修订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现全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一体化。开展脱贫攻坚兜底“回头看”,完善“两线合一”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开展支出型贫困救助,完善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进一步规范先行救助程序和标准、类型和对象,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
6.聚力打造“智慧民政”示范区,突出做好数字赋能文章。推动民政民生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和各项工作数字化转型,拓展重点应用场景和服务功能,全力打造杭州民政民生数字治理全国先行地。
一是加快“民生直达”平台建设。以“一个不少,一天不差”为目标,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梳理各项惠民政策,通过数据协同、流程再造,做到政策“应上尽上”,实现全覆盖。扩大社会救助试点范围,丰富惠民政策库,持续增加“幸福清单”。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力度,为“民生直达”营造智慧协同机制。
二是加快“三景一网”应用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物联网+养老”,建设智慧养老院,拓展人工智能养老产品应用。建设“慈善捐赠直达”场景,推进“链上公益”“指尖公益”。深化“智慧福彩”场景建设,提升福彩业绩数据自动生成、决策分析能力。加快民生公益网功能升级,不断丰富公益数字应用场景。
三是加快“婚俗改革”数字建设。全力做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进一步加大补领婚姻登记证工作力度,加快实现符合条件对象“能补尽补”。深化“收养一件事”联办服务。试点建设“婚俗博物馆”、“婚姻文化展示馆”等实体化载体。
四、致力构建“全方位党建”凝心聚力
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实施党建凝心聚力“五大工程”,激发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牵引力,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实施社区治理“强核工程”。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完善治理结构和服务群众规范。对接全市社区服务资源库,实现社区智治在线“基本情况清、需求问题清、服务项目清”,构建统一领导、高效运转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体系。切实加强“领头雁”建设,指导各地分层分类做好村社干部履职培训。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居民满意度评价机制,大力推广优秀社区工作法,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领导力、组织力。
2.实施社会组织“共建工程”。按照专业化、规范化要求,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联络员)队伍引入退出和绩效管理机制。把党的建设作为社会组织章程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民政、发改、市场、公安、人社、财政(税务)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行业性社会组织党建阵地建设,提升专业运营能力,推动社会组织规范运营。
3.实施一线服务“融合工程”。建好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服务主平台,统筹建立民政服务综合协调机制,实现“双万”活动、探访服务、社会工作“三位一体”联动。依托西湖先锋“爱心驿站”和浙里办“走访探视”在线服务,动员民政系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认领微心愿,不断扩大社会救助家庭结对覆盖面,着力提升惠民帮扶实效。
4.实施为民爱民“先锋工程”。聚焦“一老一小”和基本民生服务,坚决守住民政服务机构零疫情底线,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战。切实开展机关处室党员争创服务先锋、社区党员争创奉献先锋、基层单位党员争创十类岗位先锋的“1+1+10”先锋塑造专项行动。深化为民先锋党建品牌打造,全力争创模范机关。建立杭州民政工匠认定奖励机制,加大杭州民政文化展示,举办杭州民政文化论坛,打响民政文化品牌。制定局系统紧缺专业人才引进用编计划,建立局系统科级干部跨单位竞岗交流常态化制度,推进干部梯队建设。
5.实施事业发展“清民工程”。认真开展“巡察审计整改成果巩固年”活动,突出开展局系统“三重一大”巡查,坚持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常态化压实主体责任,确保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到实处,不断深化“四责协同”。扎实推进“清风文化、清晰权力、清正制度、清新机关”等清廉民政体系建设,严防关键环节遗漏失管,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操作流程“闭环管理”和查防控评“动态管理”。从严纪律作风建设,持续保持管党治党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