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
发布单位: | 关联类型: |
序号 | 目标名称 | 指标属性 | 考核指标 | 累计完成情况 | 累计完成进度 |
1 | 养老服务 | 预期性 | 1.贯彻落实《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制定配套政策,优化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2.不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设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000张。 3.深入推进康养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家庭养老床位及时间银行试点。 | 一、完成情况 推动《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并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市民政局牵头起草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并先后出台质量规范及设施配建等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12月底,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73家,养老机构床位建成3255张,总体完成率达203.35%。深入推进康养体系建设,全市初步构建形成“康养融合、康养人才成长、康养照护标准、康养保障”四大康养体系,相关经验在全省民政会议上作典型推广;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在上城区、西湖区推开试点,重点为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机构式、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在拱墅区等地持续开展“时间银行”试点,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养老观察员等用户将在参与活动后获得“阳光积分”,有效探索形成“公益银行”服务机制。 二、绩效分析 一是推动《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出台。3月26日,《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经十三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八章五十条,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和明确了普惠型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兜底型政策以及设施配建配置、深化医养结合等条款规定,凸显杭州特色,对加强和规范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夯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牵头起草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方案》,先后制定出台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标准及设施配建规范等配套政策。同时,为做好条例的全面贯彻落实,市民政局会同市人大召开条例新闻发布会,牵头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和条例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条例》持续性普及推广,人民日报7月2日民主政治板块对杭州“为老有所养提供法治保障”进行宣传推广。 二是打造一批“示范型”。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点突出功能辐射,优先在老年人口相对集中,并且与医疗卫生机构毗邻的区域选址建设,在医养结合、日托、中短期全托、喘息服务等基础上,涵盖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托养、家庭支持、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等六大服务功能,与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错位建设、功能互补,打造15分钟就近就便“一站式”养老服务圈,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术后康复、家庭照护者休假或临时外出等照顾难题。 三是持续推动“护理型”床位建设。养老机构床位建设重点突出失能失智照护,注重“区域平衡、辐射到位”,按照各区县实际情况优化床位结构,注重向认知症照护床位及社区“嵌入式”机构床位建设倾斜,新建床位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5%,失能失智老年人在机构养老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四是聚焦康养融合。将康复服务融入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为失能失智和高风险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打造“全链式”康养照护。在3家市级、11家区(县)级服务机构建立康养联合体试点,联合辖区医疗、康复、养老等机构,联通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建立康养分级转介机制,规范康养服务标准与流程,全市2623家照料中心与就近社区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实现医、养、社、家“全链式”康养照护。构建“闭环式”康养服务。西湖区累计开展康复服务筛查10598人次、体适能训练10261人次、知识宣教3325人次,率先实现评估、服务、结算“闭环式”康养服务。拱墅区线上开通4大类25小项康复护理服务,让“老有康养”逐渐成为老年人标配。实施“认知症关爱”行动。率先全国创设“4+X”失智老年人早期非药物干预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社区认知症白皮书》,开辟认知症照护专区,为老年人提供轻中度认知症早期干预服务以及重度认知症照护服务,有效破解认知症老人养老难题。 五是持续推动“时间银行”提质扩面。在拱墅区持续开展“时间银行”试点,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养老观察员等用户将在参与活动后获得“阳光积分”,有效探索形成“公益银行”服务机制。 | 100% |
2 | 社会救助 | 预期性 | 出台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按不低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000元以上,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清理纠正因疫致贫、因疫返贫人口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确保督查整改率达100%。 | 一、完成情况 根据综合考评工作要求,我局积极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草并经市深改委会议讨论通过,于7月30日以市委办名义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市委办发〔2020〕30号)。 经市政府同意,与市财政局通过联合发文的形式,于9月7日印发《关于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和困境儿童生活补贴标准的通知》(杭民发〔2020〕73号),按不低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0年1月起,市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041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102元,淳安作为特别生态功能区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955元,桐庐县和建德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833元调整为每人每月882元,全市低保标准每人每年达到10584元以上。 按照省纪委要求,指导区、县(市)民政部门会同扶贫办等,结合社会救助专项治理同步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专项治理行动,清理纠正因疫致贫、因疫返贫人口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确保督查整改率达100%。通过逐村逐户开展排查,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 二、绩效分析 1.构建“1+8+2”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救助体系更综合。针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杭州提出了建设以省大救助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为重点,统筹福彩和慈善参与为补充的“1+8+2”新时代杭州大救助体系的思路,该项工作被列入了2020年市委重要改革议题,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办〔2020〕30号)。新体系提升基本生活救助、健全专项救助、完善长效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畅通资源链接、多元化帮扶救助,激发贫困人群内生动力。杭州市救助体系改革做法被省民政厅简报推荐。 2.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救助保障更有力。通过健全救助体系建设,聚焦识别、救助、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了高标准的兜底保障网络,目前杭州低保标准分1102、955、882元三档执行,低保年保障标准最低达到10000元以上,保障水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3.深化社会救助治理,救助绩效更显著。结合杭州实际和审计发现的短板问题,制定下发《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开展2020年社会救助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杭民发〔2020〕27号),明确了“6+3”重点治理内容,聚焦低收入农户“两不愁”保障,专项清理纠正低保、临时救助政策落实等9方面问题,多措并举,同时采取交流评比、交叉互检互评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并联合驻局纪检组,组成5个督查组,分赴各地开展专项治理情况督查、抽查,对发现的问题立整立改。各区、县(市)通过专项治理自查自纠,聚焦问题,边整边改,全市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规范化建设显著提升,工作作风持续改进,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在国家社会救助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在省级社会救助绩效评估中获第一名。 | 100% |
3 | “三型社区”建设 | 预期性 | 深化“三型社区”建设,推动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打造国际化社区示范点10个,撤村建居社区示范点10个,农村田园社区示范点50个。 | 一、完成情况 根据综合考评工作要求,我局积极推进国际化社区、撤村建居社区和田园社区“三型社区”示范点建设,在社区申报、专家实地验收和社会公示的基础上,经市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于10月30日印发《关于认定2020年度杭州市三型社区建设示范点的通报》(杭社建〔2020〕4 号),认定上城区望江街道徐家埠社区等13个社区为2020年度杭州市国际化社区示范点;认定下城区石桥街道石桥社区等10个社区为2020年度杭州市撤村建居社区示范点;认定西湖区转塘街道慈母桥村等50个农村社区为2020年度杭州市田园社区示范点,全面完成“三型社区”示范点创建任务。 二、绩效分析 一是以国际视野推动社区开放发展。紧紧围绕杭州城市国际化战略目标,以社区结构开放化、建设模式特色化、交往空间融合化、公共服务精准化、治理空间多元化和社区环境宜居化为重点内容,加快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工作。按照《杭州市国际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杭州市国际化社区服务指标体系(试行)体系(试行)》,今年因地制宜新增打造上城区望江街道徐家埠社区等13个国际化社区示范点。积极发挥“邻居节”“社工节”“国际日”等城市节日带动效应,以国际化标准提升本土化服务,通过体验优秀传统技艺、举行睦邻守望活动等方式融洽邻里关系,培育和谐友善、开放共融的社区精神。同时,通过公益创投的形式推出国际化社区邻里融合项目,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传统文化体验、语言文化互动、睦邻守望活动等多样化方式,搭建国际化社区交流平台,提升中外居民参与度。疫情期间,全市国际化社区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严密做好网格化管控,对外籍人员进行一人一档,跟踪管理,有效防止输入性风险,为全市疫情防控大局作出积极贡献。《杭州杂志》刊登我市国际化社区在“后疫情防控”中的做法经验。 二是以规范提升推动社区融合发展。做实做细“城中村”改造后半篇文章,以新型城镇化思维推动撤村建居社区治理转型升级。注重传统文化延续与现代社区理念的融合,统筹考虑撤村建居社区城乡双面特征,完善养老综合体、农具集中放置点等设施布点,满足居民特色需求;探索实行专业物业委托和社区自建物业相结合的物业管理机制,有效破解撤村建居社区物业管理难题;设立农耕展厅、村史馆等特色文化设施,书写社区记忆,留住乡情乡愁。积极发挥撤村建居社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以“乡情文化节”、邻里志愿队、社区互助基金会等多样化形式重塑传统邻里空间,营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围绕《杭州市撤村建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今年新增打造下城区石桥街道石桥社区等10个撤村建居社区示范点,余杭区撤村建居社区规范化治理做法得到《浙江日报》整版报道。 三是以田园社区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好山好水好人家、好邻好居好生活”的“六好”田园社区目标,在“新经济、新环境、新文化、新治理、新服务”等五大空间建设中推进乡村治理。今年新增打造西湖区转塘街道慈母桥村等50个田园社区示范点。持续推出“新时代·邻里睦”“五和众联”“小队议事法”工作法等乡村治理品牌,有效打通农村基层“毛细血管”,为实现农村善治,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动力。我市田园社区建设经验被列入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并得到《浙江政务信息》(2020第532期)刊登推广。 | 100% |
4 | 慈善事业 | 预期性 | 完善市慈善总会慈善文化宣传、从业人员培训、行业发展理论研究等行业联合发展功能。建立市、区两级慈善会系统联动机制,开展会员走访交流、专业人才培训等活动,提升杭州公益慈善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 | 一、完成情况 根据综合考评工作要求,我局以市慈善总会为抓手,积极推动将行业联合发展功能纳入市慈善总会《章程》,为行业联合发展提供制度支持;以“中华慈善日”为契机,积极扩大慈善宣传面,唱响钱塘善潮主旋律,通过慈善文化宣传、从业人员培训、行业发展理论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行业联合发展功能。同时,为更好的发挥全市各级慈善会系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慈善总会专业发展,于5月制定出台了2020年度市、区两级慈善总会联动工作方案;根据部署,在市慈善总会主要领导带队下,考察学习省慈善联合总会、宁波市慈善总会,调研滨江、萧山、余杭等区慈善工作开展情况,走访总会副会长单位杭州银行、理事单位杭州君悦酒店等,并根据考察走访情况,于8月和11月份举办了两期慈善赋能专业人才培训,逐步提高慈善总会干部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慈善服务水平,加快慈善总会专业发展,增强了杭州公益慈善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绩效分析 (一)完善行业联合发展功能 1.行业发展制度先行。推动市慈善总会《章程》修订,并报业务主管局审定备案,将“推动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纳入总会宗旨,把“开展政策理论研究,依法推动我市慈善组织的行业自律,开展行业监督,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有关内容纳入总会业务范围,从制度体系上完善行业发展功能。 2.积极扩大慈善宣传面,营造慈善氛围。一是搭建慈善宣传新阵地。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求,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杭州市慈善总会微信公众号于9月3日试运营,截至12月底共推文87篇,成为我市慈善工作宣传新阵地。二是唱响钱塘善潮主旋律。9月4日,“决战脱贫攻坚 助力疫情防控”——2020年浙江省暨杭州市“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2020年杭州市“钱塘善潮”论坛正式开幕,王文序副省长等领导出席活动,本次论坛活动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主办,由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委网信办、杭州高新区(滨江)管委会、政府承办。同时,与市文联共同举办公益慈善书画捐赠等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系统活动;三是携手主流媒体创氛围。与西湖之声广播电台合作开展公益慈善项目宣传,为期三个月,累计时长达12小时,通过“西湖之声”官方微信和微博,共推送和发布7次慈善宣传相关内容,有效利用市级广播媒体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 3.开展慈善从业人员专业培训。8月和11月,举办两期杭州市慈善组织行业赋能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业界达人从互联网筹款、慈善资金保值增值、项目“生命周期”视角下慈善组织捐赠款物管理等角度分享经验,开展现场交流探讨。 4.聚力谋划行业发展研究。7月13日,召开了一次慈善工作座谈会(主城区6区及萧山、钱塘新区、风景名胜区),听取各地难点困惑,交流经验做法,提出工作建议,并邀请杭州市总工会、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杭州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参加共同探讨研究行业发展等内容。 (二)加强上下联动,开展会员走访 1.制定出台了联动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增进市慈善总会与各区(县、市)慈善总会之间的业务和情感交流,加强市、区两级工作联动,5月份,慈善事业促进处和市慈善总会结合目前我市市区两级慈善总会运作现状,制定出台了2020年度市、区两级慈善总会联动工作方案。方案强调了齐头并进工作思路和理想信念,以期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逐步提高慈善总会干部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慈善服务水平,加快慈善总会专业发展。 2.开展基层调研、考察学习和会员走访工作。根据联动工作方案要求,由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杭州市慈善总会会长陈永良等领导带队,分别拜访了省慈善联合总会并进行了工作汇报交流;赴宁波考察学习当地先进慈善理念和优秀工作经验;赴滨江、余杭、萧山等地慈善总会开展基层调研;赴副会长单位杭州银行、理事单位杭州君悦酒店等进行会员走访工作,了解企业需求,达成慈善合作共识。 3.积极推进部门间慈善联动。9月初,分别与市国资委、工商联合作举办的国有、民营企业专题座谈会,就开展对口帮扶、慈善合作等事宜展开了汇报交流。此后,市慈善总会会领导带队走访了市城投集团等13家国有企业,开展上门劝募,商洽慈善合作事宜,截至12月底,国企捐赠资金已到账158万元。 此外,牵头筹备、召开了市慈善总会第四届三次理事会会议。会议于10月30日召开,回顾了2019年以来市慈善总会工作情况,审议市慈善总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向全体理事通告市慈善总会理事会人员调整事项;根据前期意见征求情况,增补总会会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慈善工作和全市慈善会系统后期工作方向等。 | 100% |
5 | 健康工作 | 预期性 | 完成健康中国、健康浙江和健康杭州考核指标明确的各项任务,编制健康杭州部门工作实施方案。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65张。协同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家庭照护床位。 | 一、完成情况 根据综合考评要求,我局印发《健康杭州建设2030规划纲要》专项组行动方案及2020年度工作重点;全面完成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65张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比例达到50%以上的指标任务。按照省厅标准,截至12月底,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79家,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1978户,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数,作为市民生实事项目,两次均列入民生福祉“红榜”并在比学赶超推进会中位列前三。积极配合卫健委做好医养结合工作,持续推动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联合出台《杭州市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在上城区、西湖区等地深入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工作。 二、绩效分析 一是推动《条例》专设“医养结合”章节。推动《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顶层设计上对居家养老服务“杭州经验”予以法治固化。《条例》共八章五十条,其中专设“医养结合”一章,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医疗机构与居家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家庭病床与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有序互转机制等方面作重要规范,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专业化支撑。 二是打造一批“示范型”。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点突出功能辐射,优先在老年人口相对集中,并且与医疗卫生机构毗邻的区域选址建设,在医养结合、日托、中短期全托、喘息服务等基础上,涵盖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托养、家庭支持、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等六大服务功能,与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错位建设、功能互补,打造15分钟就近就便“一站式”养老服务圈,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术后康复、家庭照护者休假或临时外出等照顾难题。 三是适老化改造“进家门”。家庭适老化改造重点突出居家养老便利安全,面向失能老年人家庭等对象,实行全流程贴心服务,“一对一”上门开展评估,“一户一策”定制改造方案,补助标准在省定每户6000元基础上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同时依托公益创投项目开展第三方上门技术指导支持500多次。先后为农村地区1227户、城市地区751户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环境改善等五大类改造内容,有效解决了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等老年人关心的问题,智能监测跟进更是为老年人加筑了“安全守护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打造“类机构式”居家养老服务。借助智能养老设备和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失能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享受24小时生命体征监护和咨询、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3+X”套餐定制相结合的专业化机构式照护服务,并与就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及时应急响应,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不打烊”。 | 100% |
6 | 应急管理 | 约束性 | 完成应急管理控制性指标:系统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0,较大事故起数控制指标0。 | 一、完成情况 根据综合考评工作要求,我局紧紧围绕平安杭州建设、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常态化排查,形成有督查、有整改、有通报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年开展局系统季度专项安全检查、养老机构常态化安全巡查等,累计发现各类隐患难点190处并落实整改。严格实行“回头看”,形成了安全闭环管理机制。全年实现系统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死亡人数为0、未发生较大事故。 二、绩效分析 1.进一步强化纵横责任体系。坚持目标管控,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按照“一盘棋”要求,认真落实民政系统行业监管责任。继续针对杭州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突出福利机构、救助机构、殡葬机构和防灾救灾等行业安全监督责任的纵向到底,落实工作目标,明确分级责任。二是按照“全覆盖”要求,切实建立民政系统“1+X”责任网。针对民政系统管理实际,认真进行分析梳理,突出消防安全重点,同步推进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设备安全、用电用水安全、数据安全等安全工作,形成了安全总负责人、楼层安全负责人和各条线安全负责人的责任体系,切实织密网,严防空白点。三是按照“严责任”要求,科学制定民政系统考核机制。对区、县(市)实行条线目标督查管控,纳入年度综合业绩考评加分项。对直属单位制定、细化考核细则,加大过程管控和结果管控力度,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进一步强化重点监管举措。坚持常态化排查,形成有督查、有整改、有通报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一是推进福利机构安全运行。联合七部门出台了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监管实施意见,试行养老机构安全管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实行风险隐患整改亮灯管理。二是加快安全综合能力建设。在构建安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骨干安全意识和业务能力。对电梯设备运行、人员密集场所消控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工作,按照专业与半专业相结合,推动安全服务委托外包,扎实做好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三是提高安全防范参与水平。着力开展平安宣传月、安全生产月活动,推动社会组织与社区结对,承接公益服务,提升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尤其是福利机构重点人群(精神病人、经常使用大功率电器老年人等),在重点时期实行“一对一”或“多人对一”包干负责制,落实集中管控,确保安全运行。四是深化智慧安全监管措施。积极推进智慧用电建设,切实整治超负荷使用大功率电器,有效防范电器火灾事故。在人员密集单位,积极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和流动消防站建设,落实24小时电子监控,提高消防实时防控水平。围绕平安民政建设,我局与市政府同步实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加强安全把控。五是推进安全文化宣传建设。黔东南州、恩施州、长春市、黄山市、衢州市各区、县(市)民政局,于6月9日-6月15日期间,举行了以“宣传知识,提高素养,坚守平安底线”为主题的网上知识竞赛和摄影竞赛活动,得到了六地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共计2500余名民政干部职工参与了网上答题活动,收到摄影作品200余幅,实现了普及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的良好效果。同时,充分发挥杭州民政“两微一端”平台作用,发放“平安(安全)知识宣传手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干部职工、服务对象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文化宣传,今年我们继续对福利机构休养员私自使用高功率电器(微波炉)问题的进行 “回头看”工作,大多数老人还是能够理解与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 3.进一步强化日常运行管控。坚持抓平时、抓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安全隐患,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一是强化疫情防控。按照上级各部门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全程加强民政服务机构的疫情监测预警工作,严格执行出入登记检测、每日体温观察、食品卫生管理等防疫措施,强化机构内卫生清扫消毒全覆盖,严防疫情在机构内发生和扩散。二是实行直属机构安全问题整改闭环机制。三是提升预案执行实效。按照简单、实用原则,结合日常工作、岗位人员,落实和完善人员编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结合微型消防站建设和安全业务专项委托,充实人员力量,加快各单位应急队伍建设,确保拉得出,发挥好打早、打小的应急响应作用。四是加大安全底数管理力度。对项目建设安全设计、建设和设施设备安全防范等内容,完善相关档案资料,加强安全工作的延续性,以备后查和隐患整改。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