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民政动态
话说地名(二)| 富阳地名与方言研究
发布日期: 2022- 02- 15 10: 51 浏览次数: 来源: 富阳区民政局

地名与方言有什么关系?这关系可大着呢!地名的含义、命名、使用与方言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富阳话是汉民族七大方言中的吴语,属太湖片临绍小片。富阳方言许多发音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因此在地名标写工作中更要重视方言因素。

—、地名中的古汉语发音

大源镇有个宫前地名,用普通话此宫读成“工”(gōng),而实际地名中发音为“钟”(zhōng)。如果外地人用普通话问“工前”怎样走?当地人往往一时反应不及,不是要想一想才回答,就是干脆讲不知道。gōng读成zhōng,这个宫字读音难道错了吗?研究古汉语音之后,我们会发现一点也不错,它是古音在地名中的保留。在古汉语中:“宫、供、龚”这一类今发音“工gōng”的字,发的就是“钟zhōng”的音。古代韵书《唐韵》居戎切《集韵》《韵会》居雄切《正韵》居中切,用方音拼读“居中”拼看,这个音正是“钟”。富阳话把给匠作、下乡干部“管饭”叫“zhōng饭”,几兄弟轮流给年老父母管饭,叫“轮zhōng饭”。这个“zhōng”字很多人苦苦搜寻不知何字,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个“供”字。姓龚的龚,如古代名人龚自珍,这个姓今很多地方仍然发“钟”的音。

富阳地名中保留古音还有许多,如“九”字。新登镇湘河村有地名“九仰坪”、九儿村有“九岭”、银湖街道大庄村有“九龙坞”。然这些地名中此“九”均读成“狗”。“九”这个数字之音在广东粤语中至今仍发“狗”之音。其实,在我们富阳方言中“九”音读成“狗”音还有许多词汇。如“鸠、阄、酒、久”这一些字,在很多词汇中发音为“狗”。如斑鸠,叫“斑狗”。撮阉为“撮勾”。常言的“狗肉朋友”其实就是“酒肉朋友”,指这类朋友经常一起吃酒吃肉,并非是一块吃狗肉。同样,形容衣物皱皮打裥常讲“狗肉馄饨”,难道狗肉馅子包的馄饨是皱巴巴的?这其实是指“久揉”。“揉”这个动词富阳方言中音为“肉”。地名是一种文化载体,“宫”与“九”的古音在地名中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二、方言破解了上官地名来由

上官地名是如何产生的?以往认为盛姓之祖娶公主为驸马,公主之居为尚官,谐变为上官。

查了盛氏宗谱与古代官制,这个说法站不住脚。盛氏之始迁祖叫盛京,是南北宋之交时一个较大的官员,他是朱勔的手下。如是驸马,按官制是不能放实官的,也不会在朱勔手下干事。

那上官是怎么来的?原来上官其实就是盛馆演化过来的。北宋六贼之一朱勔先流放后处死,盛京虽不致流放,削职为民是免不了,宋徽宗有“敕盛京”手迹留传至今。据乾隆四十年贡生李树范所撰《上馆始迁之祖盛万六公传》载:“一世祖……迁富阳之四堡里,复徙迁盛家桥。凡八世转而至公,卜居上馆。”又云:“蔚然其地发祥之祖,迄今尤盛。”盛家拓址庀业,建造大宅馆舍,称为盛馆。

那“盛馆”与“上官”又何干?盛,原来它作为姓,还有一个发音,即“上”的近音。在我们富阳地名中就保留着。春江街道今临江村有地名盛家桥,即上述迁居地之一。此地名发音至今仍为“上家桥”。常绿镇长佳村本为盛家坞,盛字谐变为“长”,今作“长佳坞”。今许多地方“盛”作为姓氏也仍保留着近“上”的发音。“盛馆”就这样谐化为“上馆”、简化为“上官”。

三、殷将岭之义

上官到大源骆村张村坞口之间有个岭,清光绪《富阳县舆地小志》《富阳县志》、民国五年《场口镇》地形图中一直叫殷将岭,然而近几十年,人们文化提高了,动笔写文再不再是少数文人的事,加之有的人求实意识淡薄,把殷将岭随意按谐音写作成“引将岭”“引张岭”“隐张岭”“引脚岭”。为什么叫殷将岭?殷朝之将?不是。殷将岭之义包含古汉语与方言含义,就是大而长的岭。“殷”是什么?康熙字典上有注:“《疏》殷,大也。大祭谓之殷祭。”而“将”是“长”之义,非将军之“将”。查古典:《注》长也。《楚辞·九辩》恐余寿之弗将。这句话翻译白话就是“恐怕我的寿命不长”,这个“将”就是“长”。富阳方言中谓小孩听话为“将进”。“将进”即普通话“长进”,只不过词义有所扩伸。从上官到骆村,此岭人来人往是条熟路,岭低且平,所以在没有公路时代就是一条大岭路。其次,岭因平缓,岭的拖脚也较长。这就是叫“殷将岭”的由来。

四、地名中的方言字

方言地名,有许多实际上是有正字的,只不过人们不知或乱写。杭州有区叫江干区,该区临钱塘江边,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这个“干”的含义,就是“边”之义。我们常言“身干焦躁”,何义?就是“身无分文”之义。这个“干”字正字怎样写?就是土字旁加个乾隆的乾——墘。干字作借用。这个字与乾隆的乾一样,有二读:乾坤的qián,干燥的gān。因此在广东粤语中墘发qian音,我们吴语发gan音,但两地含义一样,均为“边上”之义。富阳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湖源有下干,大青宵井村那边有庙干,因为那里原有个庙,就是庙边上之义。春江临江村原来就叫“小庙干”,灵桥外沙村叫下洋庙干。如这个墘。

白石峧的峧本有字的,山字边加个交,低矮的岭,石阜岭那个阜。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富阳县志》地图中上许多地名均是这个字:汪家峧、白石峧、石牛峧、横山峧。然白石峧那个昔有个老先生,把峧写石字边加个交。在手写年代写写还可以,可在今电子输入年代就糟了,常规输入不了。因此场口那里在有关文件中以“皎”字代替,然此字失去了“峧”的原有含义。“皎”应恢复用“峧”字。

方言地名,不因为找不到字以其义找字代。东洲有个洇塘地名,洇就是渗之义,但这个洇字他们不知道,按其义写成“渗塘”。这就错了,地名首先音准,如果你到了那里,问“渗塘”,能问到吗?如果问“印塘”“影塘”倒是找得到的。举个例,假如富阳的“阳”写不出,按“阳”义为“日”,写成“富日”,这个“富日”地名,我们富阳人谁会知道就是“富阳”?如果是写成一只羊的羊,用“富羊”问路,问题不大。因此正确标写地名应要音准义准。

五、地名中方言与普通话音义切勿相混

东洲街道有座小山,在北支江边。这个山虽然小,海拔仅23.1米,然在明朝正统五年(1440)《富春志》中就有记载:“梭山,在县东二十里,其状若梭故名。”直至清代数本志书上均有这样记载。此山,原长300余米,长呈条状,确像织布的梭子。今修东大道后长度只剩150米。但是在第二次地名普查中,有关部门却上报为“梳山”。他们为何会失误?除了不查志书不知正名之外,主要原因把方言的“梭”(音苏)与普通话“梳”(shū)音相混了。富阳方言的梳音是“书”,“梭”(音苏)与“梳”(书)分得很清的。普通话的“梭”(嗦suō)与“梳”(苏shū)也是分得很清的。从方言音来确定地名正字,必须是方言对方言,不能是用方言音来找普通话义。

六、正确理解方言含义标地名

城北之山,因山上昔有舒姓道姑,所以叫舒姑坪。后有尼姑庵,叫师姑坪。今庵毁,残址尚存。老富阳街上人叫师姑坪,应记作“师姑坪”为好。然有些人错作狮菇坪,与原山名“舒姑坪”或“师姑坪”其义大相径庭。

地图中地名写错最多莫过是洞桥镇的“朝北岭”,各种版本地图上有“上保岭”“上八岭”“上百岭”“朝保岭”等异名,实均是方言音谐写之误。但正名是什么?此岭我带队去过数次,第一次过此就岭名之义,请教了住在岭上老农,他讲:“朝北岭嘛!朝北过岭是临安地界。”果然,我们越岭朝北走到了临安市高山村。20世纪80年代老版一比一万地形图中,标注着朝北岭,是正确的。然而2008年新版地形图中却变成“上八岭”,倒退了!地图工作者在核对地名中应问个为什么,弄懂方言含义。由于不懂方言,又不肯细问,此类出错地名,在地图上比比皆是。

渔山那里方言近萧山口音,大葛村那里有“麻栎坞”,因坞中多麻栎树而名。然而按谐音自作聪明写成“马立坞”。那里贴萧山大瀑水地方还有个女娲殿,是纪念女娲娘娘补天而建的庙殿,今庙基尚在。但地图上按方言音写成“如和田”,面目全非!要知地名是个载体,不仅有音还有义。富阳本无烧鸡这类食品,我第一次知道还是少年时看电影《铁道游击队》,游击队员提着烧鸡故意叫日本佬咪西咪西。在老版《富阳县地名志》中许多“烧鸡”地名,这些“烧鸡”实际上是“筲箕”。是一种竹丝编制的半球形篮子,用来淘米的。

七、用方言纠正地名上误标误写

因种种原因,地名标写很多谐误,用正字纠正十分必要。如常绿东边那个山头标为池坞山,实际上是雉坞山,在古地图所标与当地年长人所言均是雉而不是池。上里山柏子岭边那个雉鸡岭,实是寺基岭,因为这里曾有古寺,毁后基存。常绿镇桐岭隧道上这个山头,民间上报叫“十三尖”,错了,而地图上所标为“石沙尖”,却是对的。因为上面土质为石沙,岩石风化后形成的较大沙粒。常绿有个热心章老师,他当初认为是十三尖,但到实地观察,认定正是“石沙尖”。然同一幅地图上所标地名“西露殿”是错的,应该是“喜乐殿”。查古县志与佛教志,均是喜乐殿,有喜乐菩萨而名。

亭山上瀑布上有个地名,地图上与方言叫“白鹿庵”“白路庵”,然而也错了。查古县志与佛教志,是“白龙庵”。察其下亭山瀑布白练一匹,如白龙,所以叫白龙寺。这里地名所标“白水壹”也错了,应是“瀑水坞”。在这一带,方言把瀑布叫瀑水,亭山有瀑水坞,萧山有大瀑水,临安有瀑水涧,这个“瀑”写成“白”,还是可以的,因为水是白的。但“大瀑水”写成“大白狮”就不对了。

古人、前人在古图中地名一般用字很认真,这是很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学习的。但有时编写者缺少考证时也会写错。春江街道太平村徐家爿有个山,不同版本古图上叫“卸鸭山”或“雪鸭山”,我请教了当地人,原来叫小鸭山,原来“卸”与“雪”均是小的谐音。

古地图中地名,仔细研究下有时会发现很好的信息。春江街道山建村有个石竹坞,这个石竹坞由来有多种解释也因此有多种写法:因坞中多石竹而名“石竹坞”,因坞中有石珠而名“石珠坞”。然在明万历七年(1579)《富阳县图》上,却是“石朱坞”,石头的石,姓朱的朱。联想元末朱元璋兵败富春江,在富阳境内有个逃跑过程。先逃入场口镘头山月亮湾,后又东逃天钟山。再从天钟山从皇逃坞逃入石竹坞,因朱后为皇帝,所以叫“皇逃坞”,老年人至今还这么说这么叫。可今地图上谐误成“黄塘坞”。其不远还有龙过坞,从皇逃坞、龙过坞,我们可以弄清楚明代“石朱坞”三字中“朱”的含义了,就是朱元璋。那个“石”又是怎么来的呢?方言中突然冒出叫“𧼰”,音“石”。石朱坞之义就是突然石出个朱元璋(当然是朱的一班人)。由于坞口有元兵把管(元官坞),朱元璋一行翻山到了诸佳坞,诸佳坞地名来由大家可以一猜了。

八、方言相混最多的一些地名

有些音相近,因此地名地图工作者要按义来区分选字。在富阳地图中查到许多地名,环、横、黄三个字相混,这些字方言中有点相近但还是能分。春江街道有民主村,叫横路头,但常写作环路头。地理上,南北为直,东西为横。此地有东西向横路交于富阳至大源直路,所以应是横路头,环路头是什么?不大好理解。今民主村那个直塘地名完全正确,昔有个南北向的塘。

大青油树坞口那边有座黄蛇山,古称为黄山,有驿站为黄山舖。那里有个地点写作横山下,显然是错了。东洲有个环桥头,是从横桥头演变过来的。宋代这里有个叫杨横的人,因赤松浦是个季节河,下雨有水,停雨无水,因此人们在中段有堰截水灌田。然杨横住在下段,此堰之利与他几乎无缘。他很聪明,自己一人在浦口筑堤堰一道伸入江中,当潮涨,江水入堰,潮退,江水被截住,用作灌溉。这条浦叫“杨横自己浦”,名字怪怪的,从宋代到清代各志均有记载。浦上那根桥叫杨横桥。后简为横桥,再误作环桥,桥头之村叫环桥头。环山乡那个环山,是名正言顺时环山,四面皆山之义。上面刚讲过黄山下古有驿站黄山铺。此铺后有地名“西邮”,然此“西邮”地名年纪大的人发音为“西月”,有点怪吧?不怪,我们知道鹳山东有观驿,鹳山古名观山,孙权时山上有道观而名。观驿为富阳总驿站,方言观、贵相混,故“观驿”发音为“贵月”。所以富阳城西边那个黄山铺的村子有驿站叫“西驿”,驿站有邮递书信功能,又改称西邮。驿站边上那个油树坞,也许就是邮书坞之谐音。

望、梦、网。秦望桥大家都知道,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去,因钱塘江那边江阔浪恶,西行一百里,从富阳狭中过江。狭中在那里?大约在今中埠大桥边,这里江面阔仅300余米。过去讲江面最狭为700米,显然错了。秦望桥发音作齐梦桥。梦就是望。齐是秦音受梦字鼻音影响所致。实际上从秦望桥向西,在谢家溪有旋网山,过中埠,有旋网山,到太平,还是有旋网上,这旋网山就是秦望山。谢家溪那个旋网山山下有个坞,就叫齐梦坞,暴露了秦望山真名。杭州九溪那边有秦望山,绍兴有秦望山,这一路的秦望山,均与秦始皇当年会稽有关。当然秦始皇仅仅在山脚下望望,不一定非要登上山顶。

九、用植物方言名破解地名

地名中有许多与植物相关,因此可用植物方言名来破解。如东赤松村,这个赤松是什么植物?有人讲是国外引进的一种松树。其实不然,笔者请教了当地人,土名檎子,又看了实物,原来就是苹果的近亲野花红。

万市镇有个富阳坞,富阳二个字与富阳区时富阳二个字完全一样。它与富阳有何关联?通过调查,一点也不关联。原来坞中过去盛长一样植物叫肤盐,民间称肤盐吊,叶可喂猪。从“肤盐”谐音为“富阳”了。肤盐就是盐肤木,因其有点咸肤肤而名,其叶上虫瘿就是有名中药五倍子。

十、一字音多音的方言地名

富阳地名中,有许多墓的地名,然方言发音不同。春建乡有大墓庙,发音为大红庙。银湖街道新义有杜墓,发音是杜马。环山有陆墓,发音却是“陆姆”。渔山的朱墓畈的墓发音为“姆”。

渔山的渔发音为渔,但三桥那边有个下渔山,发音是下洪山。因此有些版本地图上标为下洪山。原来,方言中渔的发音可以是“洪”。捉鱼可为“抲洪”。

而新义之洪庄,原是吴塜,作为姓,吴许多地方发音为“洪”。万市与桐庐有界岭,清光绪十九年(1893)《新登县五里方图》中标为“吴施岭”,今标为“红狮岭”,也是“吴”音可发“hong”音所谐化。在山坞名中“吴”写作“洪、红”还有不少个。

十一、古百越地名

浙江本古百越之地,百越民族早就分化了。然地名中古越语地名还存在着。富阳古叫富春,富春是什么?富有春意?不是。它是古百越地名。它与浙江、江苏等地许多古百越地名一样,至今无解,如:浙、乌伤、姑蔑、於潜、钱塘、余暨、诸暨、武原、无锡、芜湖、语儿……,从《越绝书》上查,只知“余”是盐义。秦代,在富春之地置了富春县。灵桥南有罗山,高仅306米,然我上辈老人传言“罗山是山上的山,亭山高,畀罗山摸卵泡。”可亭山有709米呀!怎么才及罗山裤裆下?原来,在古越语中“罗”是山之义,这是语言学家均认定的,且南方多罗山。这个罗今天只吴释音,可写作罗、庐等字。当山汉人南迁,问山名,越人言“罗”,汉人记作“罗山”,显然这是双语叠词。古写字为直行,罗山二字直写,就是山上之山。湖源有地名,湖源溪在此转了个大湾,叫回龙𠁆kuo,富阳方言中“湾”叫[goh]。如,弯𠁆头,𠁆转来。原来,这个goh是古越语。壮侗语族人是百越人后代,这个“弯”义,在布依语ko、侗语kon,均音近义同。

来源:董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