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489524/2020-000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1-15
发布单位: 市民政局 关联类型:
2020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20-01-15 浏览次数: 来源: 市民政局

同志们: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这是民政事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全国、全省民政会议进行了总体部署。上个月24日,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我市民政工作汇报,并明确了下步意见,为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民政30条”政策意见、“四个标杆区”建设目标和市委常委会明确要求,精心谋划部署今年杭州民政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切实将“想明白干到底、干一件成一件”的理念落实到改革惠民、群众期盼、基层需求的具体行动中,努力呈现杭州民政勇创一流、走在前列的“一盘棋效应”。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全市民政工作向大家作一报告。

一、聚力民政“六大工程”,成效明显

2019年,全市民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六大行动”、“双十攻坚”中心大局,着力实施民生“六大工程”,杭州民政的全省首位度、全国影响力稳步提升,为杭州获评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呈现出“六大亮点”:

1.改革惠老全国先行,幸福水平进一步提升。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了《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即将颁布实施。在全国率先建立失智症关爱和干预标准体系,率先开展了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和康养体系建设三个试点工作,李克强总理对我市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运营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提前超额完成政府实事项目任务,建成81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8.4%。譬如拱墅区深化“阳光老人家”站点服务,在全市首推居家养老“远程医疗”,实现医院专家为老人在线问诊;西湖区建立幸福康养一体化平台,基本形成康养资源、康养人才、康养标准、康养支付工作体系;上城区率先在全省推出了首个“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新模式。

2.社会协和创新实践,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制定了“社会协和”专项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落实重点项目35个,为构建市域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民政系统投入资金6272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项目1352个,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枢纽型作用得到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全省示范领跑。出台“微自治”方案,开展社区基础数据归集与智能应用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村民小组”、“楼道楼宇”微治模式,形成了一批工作品牌。譬如下城区开展街道政务信息化创新实验区建设,王文序副省长,王宏副市长分别批示肯定;西湖区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3.0版本,省委车俊书记批示肯定;富阳区“小队会”微治模式,获市领导批示肯定。

3.专项事务形成品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去年5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现场会,确立、推广“杭州救助”模式。完成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和违法违规私建“住建式”墓地专项排查整治,葬法奖补、殡仪服务、移风易俗等惠民殡葬有效落地;我市殡仪服务市场治理模式在全国殡改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被评为全国殡葬改革优秀案例。推进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全国移民安置会议推广杭州经验。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整改476条,整改率为99.4%,“杭州有名 别样精彩”地名文化展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民政部刊发专报推广杭州经验。譬如余杭区推行殡葬祭“三位一体”,实现绿色殡葬三大转变;临安区殡仪服务中心投入运营,落地区域性公墓,形成行政村树葬模式;钱塘新区落实移民“同村同待遇”政策;建德市建成移民小微企业园,助力80个行政村消薄增收,在全国全省会议作经验介绍,得到市政府戴建平、王宏副市长的充分肯定。

4.慈善救助共建共享,兜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率先出台《杭州市城市低收入群体增收实施意见》,试行开展“大额医疗支出预警、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困难群众商业保险、低保低边渐退机制”等四项惠民举措,全省率先引入三大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困难帮扶,先行救助、及时救助、多元救助的体制机制得到加强完善。发动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帮扶财物4500余万元。成功召开杭州市慈善总会第四届二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的组织领导机构。我市17个单位和个人荣获“浙江慈善奖”,位居全省首位。创建全省首批慈善基地4个和全省唯一互联网慈善基地,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譬如萧山区出台全省首个先行救助文件,建立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余杭区村淘文化角(云上公益服务中心)项目获得浙江省慈善奖;淳安县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大排查,落实保障措施。

5.便民为民深化推进,智慧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开展“点单式”养老服务,首批6万多老年人开设市民卡养老专户电子货币“重阳分”,10万余困难、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享受“助急”为核心的政府购买上门服务,基本形成了“一网通办”、“一卡支付”、“一码定制”的智慧养老体系,“互联网+养老”服务列入“浙里养”建设样板。实现“身后一件事”、“婚育户一件事”和“收养一件事”联办,全省率先实现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列入改革惠民17条经验之一。低保、低边、特困、临时救助4项审批时间压缩60%,位居全国前列。譬如江干区做实“大数据+”,擦亮“全域无差别服务”金名片,通办网点全覆盖,事项办理“一次成功率”提高至95%;桐庐县推进社会组织审批事项“多合一”,实现办结时间缩减50%,同时取消殡葬基本免费项目申报环节;名胜区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窗通办”。

6.主题教育文化助推,党建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深化民政系统“双翼争强”行业党建,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水平。以“我们的节日”民政主题活动,凝聚干部思想、攻坚克难,牵头做好了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8处闲置用房转化给老旧小区使用,得到市领导批示肯定;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市民政局开展基层调研破解居家养老难题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主题教育办的充分肯定。譬如西湖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荣获浙江省首批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上城区成立公益党建联盟,社会组织参与美好社区建设经验民政厅全省推广;滨江区成功承办全市“追梦新征程、社工在行动”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较好地激发了民政人“工匠精神”。

在改善民生成效显现的同时,我们更清醒的看到,杭州民政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为:重点民生齐抓共管的部门联动、财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提高,强化基层治理的方法途径还不够丰富有效,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等新问题亟待破解,部分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等等,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紧紧围绕“民生主线”,上下同欲

2020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强基惠民之年,是全国全省民政会议重点目标任务的谋划推进之年,是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改革深化之年,是治理现代化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布局的承前启后之年,杭州民政事业发展“四年交织”,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幸福示范标杆城市”打造。做好2020年民政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年我市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这条主线”,实施党建“四大行动”,打造民生“六大示范区”,确保杭州民政工作始终稳居全国领先、全省示范地位。为此,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民政工作,必须认真把握好四大原则。

1.要以强基惠民为第一站位。聚焦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的层层落实,突出问题导向,形成定期研究解决区域民生重点、民生项目、民生政策的机制,着力破解民政事业发展短板。借势借力,加快实施民政基础、民生保障“双提升三年计划”,推动杭州民政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

2.要以智慧民政为第一抓手。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等融入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服务和标准化建设推广,提升智慧参与治理、服务水平。突出养老服务、婚姻登记、公益慈善、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探索形成跨省市、跨区域联办的杭州模式。强化社会组织、福利机构、养老机构、救助对象“诚信惠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互联网+监管”执法水平。探索构建民政数字执法体系,深化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提升民政事业发展法治保障。

3.要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民政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的出路在于改革创新。要以更加主动担当作为的姿态,精心谋划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方位开展民生指标比学赶超,加快设施建设、举办民生论坛,立标对标创新前行。加快民政事业单位改革,整合资源、转型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鲜明导向。推动“放管服”改革,完善民政法律规章和政策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4.要以队伍建设为第一保障。紧盯国家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新动向,抓住浙江省出台基层民政事务购买服务岗位人员配备、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社会救助基层经办服务能力人员配置等系列政策和《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契机,统筹推进民政办事机构、执法机构和服务队伍建设。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民政事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努力争取人大、政协重视关心支持,大力营造与社会各界深度合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民生的大格局。

三、始终对标“示范一流”,争先进位

按照“稳固目标、争创一流、多出经验”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民生“六大示范区”建设。

1.坚持居家为先,打造“幸福养老”示范区。加快落实《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推动医养护新融合,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会同卫健委开展家庭床位医养结合试点,制定出台“家庭床位”建设标准体系和奖励政策,发展家庭床位500张,扩面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基本服务共享水平。二是加快集聚“社区养老”能力。配齐配强镇街、村社两级基层为老服务管理专职人员,全面落实农村困难特殊老年人定期探访、服务两个100%制度。扩面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推广若干个可复制的村社照料中心好的运营机制做法,建设1+N颐养社区服务模式。三是加快培育“品牌养老”机构。成立市级公办养老机构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室,加快养老护理领军人才、专业技工培育,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启动区域品牌养老机构培育计划,完善养老机构登记备案、星级评定制度,建立长三角区域优质诚信养老机构品牌互认和推介机制,探索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提升公办养老机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社会运营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2.坚持统筹协同,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围绕建设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标准,切实兜好脱贫攻坚、民生保障“两个底线”。一是推进低保救助体系建设。修订出台《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统筹实施因病支出、突发事件等陷入困境群体的临时救助机制,强化“1+8+2”救助落地,织密多层保障网。完善低保乡镇定期复核、县级随机抽查制度,切实巩固低保治理成果。完善低保收入认定规程,提高低保标准补差水平。探索主动申报退出低保奖励机制,对人情保、关系保、欺骗保一律纳入不诚信“黑名单”。二是推进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家院融合”为主要形式,推进镇街“儿童之家”建设。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社儿童主任队伍建设,完善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重保护机制。三是推进扶贫帮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推动一批社会组织对口支援项目落地。突出移民就业和帮扶,加大移民直接受益可持续项目的扶持力度,探索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增强移民获得感。全面落实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四零”工作责任制,加快市救助站迁扩建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杭州救助”品牌在全国的先进地位。

3.坚持平台共筑,打造“和谐治理”示范区。紧抓国家新一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契机,着力提升三型社区智治水平,为全国社区治理提供杭州样板。一是构建治理“新高地”。结合未来社区建设试点,挖掘推广一批“优秀社区工作法”,落实一批微治理项目,建成一批云治示范社区,助力社区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探索社区居务监督运行机制,指导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试点工作。二是构建服务“孵化地”。全市统筹推进以“邻里中心”为品牌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三年计划和老旧社区“新家园”计划,进一步优化布局和标准,30%的新增社会服务综合体委托社会组织运营。加大镇街“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加快政府购买服务“一网管理”,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品牌社会组织驻点服务。三是构建人才“集聚地”。推进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事业编制政策落地,抓好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推广养老“时间银行”钱江分机制,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完善“社工+志工”协作机制,推动“三社联动”向“四社联动”转变。

4.坚持公益转型,打造“温暖城市”示范区。积极促进“互联网+慈善”深度融合,着力跻身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前列。

一是建立“线上线下”平台。加快杭州市公益慈善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统一的决策管理制度。融合精准帮扶、组织孵化、项目培育、资源对接、人才培育、文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统筹推进市、区(县市)两级综合型慈善基地建设,发挥好政府行业管理的主导作用。二是拓展“新型公益”服务。通过公益创投、网络众筹、慈善信托、公益拍卖等办法,探索建立20个不同模式的社区发展基金会,规范村社慈善基金筹集管理,支持村社广泛开展助老、助医、助学、助困等公益活动。三是打造“钱塘善潮”品牌。完善我市慈善工作体制和慈善总会工作职能,深化跨界合作,完善行业自律。举办“钱塘善潮”论坛,争取设立杭州慈善奖,建立慈善综合评价体系和区域慈善指数发布制度,提升杭州慈善发展温度。

5.坚持改革驱动,打造“移风易俗”示范区。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社会新风尚为目标,强化政策、机制引导,提升移风易俗水平。一是深化殡葬改革效应。加快落实我市《关于推进移风易俗丧礼改革的实施意见》,纳入文明城市建设重要内容。推行文明办丧指导性规范,出台政策引导“红白理事会”参与殡葬改革,鼓励开展节简、文明治丧,形成区域服务管理机制。二是加快殡葬设施建设。推进殡仪馆改扩建项目建设。争取支持,启动杭州市殡葬设施中长期规划布局编制,实现多规合一。积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化骨灰安葬方式,全面推进镇街骨灰堂、树葬等生态安葬示范点建设,覆盖率达到 40%。三是推行婚登标准流程。全市婚姻登记机关场地建设全部达到国家3A级以上,推行结婚登记免费颁证服务,举办集体婚礼,引领新时代杭州文明城市建设。

6.坚持服务集成,打造“智慧民政”示范区。借脑育脑,建立民政部门数据舱,加快完成民政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全面数字化、完全网络化和初步智能化。一是规划建设“社区大脑”。以社区治理码上服务、码上协商、码上监督为重点,探索制定全国首个《社区大脑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数据库,加快部门协同智治。二是实现服务“一网可查”。加快养老、殡葬、儿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避寒(暑)和社区服务等重点民生服务电子地图上线,建立智慧民政综合服务平台。三是推动事项“集成联办”。深化城市大脑治理场景,加快推进“城市公益云”建设。试行老年人用餐“信用支付”,加快电子养老卡与电子医保卡“两码融合”,形成纵横一体的“城市养老云”。统筹推进杭州地名地址库建设,深化“智慧地名”建设。精准开展“暖心救助”,全市实施低保认定、救助、服务“异地通办”。

四、牢抓党建“四项行动”,引领发展

坚持民政系统行业党建“一盘棋”,统筹推进社区、社会组织、机关、基层单位“四大党建”,抓示范点、抓规范化,提升各级党组织引领力、战斗力、凝聚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1.双强双优“提质”行动。以“全领域建强、全条线提升”为目标,成立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落实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创新在镇街物色人选,选派到枢纽型社会组织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助推社会组织培育做强;注重开展“月看季评半年观摩”党建赛绩活动,不断提高民政系统党建工作整体质量。

2.为民务实“先锋”行动。以创建工作最务实部门、市级示范领导班子为目标,牢树“干一件成一件”的为民理念,开展领导班子成员高质量发展典型“季度晒绩”,示范带动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处室、单位“头雁领飞、群雁齐飞”计划,进一步浓厚比学赶超氛围,推动民政事业攻坚破难;建立完善激励担当、整治不担当的考评管理机制,培养严谨细致作风,扎实“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提升民政铁军良好形象。

3.文化聚力“展示”行动。以营造健康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为目标,加快建设杭州民政文化展示馆,进一步宣传践行杭州民政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新时代民政干部“孺子牛”、“拓荒牛”精神;紧抓2022年亚运会契机,形成“地名文化名片”系列,推动杭州地名文化国际化传播,助力“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围绕养老护理、基层治理、社会救助、绿色殡葬、关爱儿童、智慧门牌、慈善大爱、公益福彩、节简婚礼、地名故事等重点领域,市、区(县市)两级联动开展“十场民政节日”主题活动;深化民政“家”文化建设,建立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机制,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4.党风廉政“护航”行动。以“清廉民政”建设为目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经常性对照检查民政系统廉政风险清单,实行隐患整改销号管理;强化正风肃纪,突出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注重民政好家风塑造,不断筑牢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有机整体;聚焦深度发现、有效防范,建立局巡查组驻点巡查制度,加大政治纪律、制度执行、重点领域等专项巡查力度,及时纠偏、堵住漏洞,持续保持从严治党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面向新时代、承担新使命,民政工作必须实现新作为,展现新面貌。希望大家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强大动力,按照王宏副市长的讲话要求,以“六大示范区”建设为奋斗目标,切实将群众需求变量转化为民政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奋力谱写杭州民政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