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及解读 > 行政规范性文件
索引号: 002489524/2017-0124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民发〔2017〕353号 公开日期: 2017-12-08
发布单位: 市民政局 统一编号: ZJAC10-2017-0016
有效性: 失效 主题分类: 民政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7- 12- 08 16: 58 浏览次数: 来源:市民政局

各区、县(市)民政局,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社会发展局,市老龄工办,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杭州市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民政局

2017年12月8日

(此件可主动公开)

杭州市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0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打造具有杭州特色、体现杭州智慧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号)、《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民发〔2016〕91号)、《浙江省城乡社区治理“十三五”发展规划》(浙民基〔2017〕21号)、《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杭政函〔2016〕63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城乡社区是提高和保障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市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迈入了新阶段。过去五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社区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有力推进。2014年,杭州市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2015年,圆满完成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上城区、下城区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江干区、西湖区、余杭区被列为首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验区数量在全国、全省领先。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内容更加完善。社区普遍建立“一门式”服务大厅,社区服务功能设施基本建立,构建起了社区公共服务、便民惠民社会服务和公益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三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1.1万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其中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有5104人,占社区专职工作者的46.35%。社区志愿者数量不断增加。四是“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初步形成。有序推进与现代政府治理、居民自治、便民服务相适应的集成、共享、协同、互动、高效、便捷的智能化服务管理体系,“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基本联通,提高了公共服务便捷性和群众办事满意度。五是“三社联动”工作成效初显。建立起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的大服务工作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市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总数已达1.6万余家,成立社区社会工作室2387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有待整合,不少社区服务场所存在着整合难、利用率低等突出困境;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以政府主导的服务供给方式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活力有待加强,社工职业发展激励不足、晋升空间受限带来队伍流失率高、流动性大;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智慧化程度有待提高,基层信息平台重复建设问题较为突出等。

未来三年是杭州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随着全市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顶层设计为城乡社区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与拥江发展战略为城乡社区建设提供了新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新态势也给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带来了新挑战,城乡结构不断调整,农民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模式亟需转型以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杭州城市国际化战略目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多元、高效、精准和快速回应的社区智慧治理和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社区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让城乡社区居民从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于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各类治理主体、服务主体、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实现多元融合、精准发力、全面发展,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保持、提升各地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持续深化城乡社区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活力,推动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

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到城乡社区,结合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和全科网格建设,优化城乡社区建设的资源配置,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区服务一体化和均衡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以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更加健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市城乡社区配套用房面积全部达标并相对集中,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更加丰富完善,建立起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城乡社区服务网络,城市社区15分钟服务圈、农村社区20分钟服务圈更加完善;全市打造50条以上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价格公道、服务诚信的社区服务业特色街区,形成30个左右服务质量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服务品牌;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平均每个城市社区有15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农村社区要成立不少于8个社区社会组织;建立一支100人左右的社工督导队伍,培养选拔100个社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打造100个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示范点。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模式

1、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地位。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推行“网格+党建”模式,依托区域化党建共建机制,整合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共同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健全以固定主题党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会一课”为主要内容的“123”党支部学习教育基本规范,切实把社区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推动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有效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枢纽型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的载体平台。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对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和联动服务机制。

2、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完善民主选举制度,通过依法选举稳步提高城市社区居委会成员中本社区居民比例。依法加强城市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探索符合条件的社区居委会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委员。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按合同履行职责。探索无物业小区依托社区居委会及自治单元实行自治管理。以网格、小区、楼宇、院落、庭院、楼道、自然村等实体为单位,优化自治单元设置,激发社区自治主动性,推动微治理和服务创新。积极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畅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渠道,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设置运行方式。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实行综合服务岗模式,按照前台受理、后台处理、联网运作的方式回应居民服务需求,明晰各类服务的办理条件、工作程序、办结时限和服务责任,规范服务流程。前台设置综合咨询和受理窗口,并建立“AB岗”制度,实现“首问负责、一窗多能、全科服务、前台受理、后台分流”。坚持资源集约利用和方便居民原则,根据地理位置、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因素,鼓励相邻社区建立“一站多居”的社区公共服务大厅,并纳入流动公共服务工作站、楼宇公共服务工作站、新杭州人公共服务站等平台,推动“碎片化服务”向“协同化服务”转变。

(二)深化“三社联动”服务机制

1、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新机制。大力推进社区发展协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企共建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社区发展基金会等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建设,为各类社会组织搭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平台。完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目录,推行政府采购、定向委托、公益创投等方式,探索建立社会公益资金与民生服务项目对接机制,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和信用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室标准化建设,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2、大力推动社会工作新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和实务督导培训力度,实现存量提质、增量扩容。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实现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领域的融合发展。完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加大社会工作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力度,形成社会工作发展合力和多元资金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和项目的宣传,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3、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推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到城乡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城乡社区推行志愿者星级认定和激励制度,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经常化和常态化。发扬农村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传统,开展以生产互助、养老互助、救助互助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社区互助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农村居民自我服务能力。

(三)构建社会化治理服务格局

1、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按照相关制度要求,以区(县、市)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并严格落实新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与功能配套。整合利用社区现有设施和场地,采取新建配建、改建扩建、资产划转、购置租赁等方式,严格按社区配套用房标准进行整合,以方便居民办事和活动为导向,使社区配套用房相对集中,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与功能配套。制定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规范,突出地域特色、乡土特色和社区特色,营造亲情化、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健全综合服务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综合服务设施社会化运作机制。倡导资源整合、一室多用,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和场地的使用效益。

2、推进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精细化服务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服务设施与业态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开发、整合利用建设社区“邻里中心”。探索“邻里中心”社会化运营模式,结合规模发展、降低成本及社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未来导向,推广民办社工机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供销社(农合联)经营机构参与运营“邻里中心”的模式。政府、市场作为服务供给主体参与“邻里中心”的开发与运营,推进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有效衔接与整合,实现“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促事业”。

3、构建社区协同共治服务格局。深度整合社区建设资源,建立群团组织、辖区单位、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协同、互动的合作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结构逐步转为多元互动的横向网络结构。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为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依据。深化党政、社会、媒体、市民“四界联动”的民主民生沟通工作机制,规范以科学高效、开放多元为核心的协商共治程序,实现有序参与和合作治理的有机统一。深化社区工作评价体系,建立以居民满意为导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工作评价体系。

(四)激发社区人才队伍活力

1、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抓好“源头关”,建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的统一招录机制,优先选聘社会工作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和法律援助、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对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给予加分。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者年龄、学历、专业、党员比例结构,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创新选拔培养机制,坚持面向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将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区(县、市)后备干部人选,将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纳入街道(乡镇)后备干部人选,加大社区工作者的选拔使用力度。加大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鼓励创办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提升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针对职业年限、受教育层次、业务技能等差异情况,按需开展知识普及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建立社会化社区工作者培训、培养机制,依托社区学院、社工学院、社会工作培训基地等平台形成系统性职业技能教育体系,探索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互补融合的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全科社工”培育制度,强化岗位培训教育,推行政策和民情双通关考核,提升社区工作者实践服务能力。加大社区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快社区工作者转型升级。

3、加强社区工作者保障激励。进一步深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坚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关爱、生活上关怀的理念,打通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瓶颈,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待遇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做到奖勤罚懒、优绩优酬。加大在社区工作者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比例,将优秀社区工作者推荐为杭州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人选,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

(五)提升社区治理服务精细化水平

1、提高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根据产业集聚型、教育辐射型、商业生态型、改善提升型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探索国际化社区建设模式,加快形成以社区结构开放化、建设模式特色化、交往空间融合化、公共服务精准化、治理空间多元化和社区环境宜居化为重要内容的普惠型国际化社区建设机制。遵循社区发展规律和国际先进理念,深度整合社区建设资源,深化创新社区协商实践,培育和谐友善、多元共融的社区精神,营造开放、包容、友善的社区建设“软环境”,研究制定国际化示范社区评价地方标准,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国际化进程,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基础社会支撑。

2、打造农村田园社区特色品牌。以建设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多元化、功能化乡村为导向,分层分类推进农村田园社区建设。指导农村社区从经济资源条件和居民需求状况出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着力提升农村社区的新经济、新治理、新环境、新服务和新文化等五大空间。推行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聘用制度,引导农村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底,全市50%的行政村达到经济发展、田园风光迷人、信息服务智慧、管理法治民主、邻里和谐幸福的农村田园社区标准,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层基础。

3、推进撤村建居社区规范化建设。以加强撤村建居社区的组织化覆盖、专业化支持、精细化服务、城市化转型、特色化发展为重要内容,全面开展撤村建居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推进”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撤村建居社区经社分离工作。统筹考虑功能、习俗等因素,强化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功能整合,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加快撤村建居社区居民的市民化进程,营造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空间和邻里生活空间,有效激发社区共同体意识。到2020年,撤村建居社区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建成20个撤村建居社区示范样板。

4、强化社区治理服务信息化能力。推进“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搭建跨部门“多元协同”社区治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各业务条线专业数据信息流畅对接和交互相行。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服务的网上办事、网格管理、居民自治、生活服务等智能化应用系统,协同相关部门指导社区推行“就近办”,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推进“智慧社区”平台二期建设,升级统计分析模块,推动与志愿汇信息和96345便民平台对接,开发社工民情走访和日常事件记录的移动端系统,提高社区智慧治理水平。推动社区养老、社区家政、社区医疗、社区消防等安保服务和社区物业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强化社区治安技防能力。大力发展城乡社区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益农信息社,探索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社区服务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顶层设计,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资源、推进社会协同、降低社会成本,形成创新治理与优化服务的整体合力,大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要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协调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确保规划落地。

(二)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预算安排、社会资本投入、慈善捐赠等渠道,多渠道筹集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等工作。

(三)完善扶持政策。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各地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国有场馆及资产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应优先用于社区养老等城乡居民迫切需要的民生服务。进一步落实城乡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

(四)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创新成果的挖掘、提炼和展示,搭建互动学习交流平台,营造互比、互看、互学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