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绩效考核信息
索引号: 002489524/2017-0089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7-01-10
发布单位: 市民政局 关联类型:
2016年度市民政局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公示
发布日期: 2017-01-10 浏览次数: 来源: 市民政局

目标(指标)名称

考核内容及指标

完成情况

累计完成

工作量

项目清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10%以上,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镇标准的90%。出台《杭州市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做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为民办实事项目】

1、加快出台社会救助政策。今年以来,制定出台了《杭州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 、《杭州市临时救助办法》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2016年杭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标准的通知》(杭政函〔2016〕83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杭政函〔2016〕98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6〕97号)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2、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缩小城乡差距。7月1日起,杭州市区低保标准在全省率先从744元/月提高到819元/月,同比增幅达到10%。富阳区和四县(市)也及时调整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城镇低保标准(680-660元/人月)均同比增长10%以上,农村低保标准(612-594元/人月)均不低于城镇的90%,提前完成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3、先行先试,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实现新突破。今年1月9日,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杭州市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救助办法(试行)》以来,成效明显,截至今年12月底,全市救助支出型贫困家庭5001户、11268人(因病致贫困难家庭4689户、10548人,因学致贫178户、457人,因灾等其他原因致贫134户、263人),发放救助金414.42万元,有效保障了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熊建平副省长批示,杭州市的支出型贫困救助体现了精准救助的理念,很有针对性,可借鉴和推广。

4、争取社会救助工作创新试点。下城区开展全国支出型救助试点工作,通过政府牵头,整合多部门资源,将低保对象拓展到支出型贫困对象。开展家境调查省级试点。拱墅、西湖区承担全省社会救助家境调查试点工作,力求通过上门家境调查方式科学全面了解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需要,综合识别低保对象,实现精准救助。西湖区还通过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家境调查新路子,受到省厅肯定。上城区承担全省级赡养能力计算试点工作,通过对赡养费收入核定的适用范围、认定方法、操作步骤等方面内容规范运行,为全省全面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5、克难攻坚,努力提高低保人口占比。以服务保障G20峰会为契机,按照“宽进、严管、慎出”原则和“四个一点”要求,各地讲政治、顾大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把握精准救助精神实质,合情合理计算收入、赡养费,妥善处理车辆、拆迁补偿款等问题,通过部门信息共享,提高核对平台规范化运作水平,全年核对55.94万户次、82.47万人次,检出不符合的7964户次、12989人次,促进了社会救助的公正公平。至12月底,全市低保户数82475户,人数121359人,全市发放低保金5.97亿元,全市低保人数平均占比由年初的1.2%提升到1.68%,提前完成省厅低保占比考核目标。

100%


养老为老服务

*改进完善为老服务措施,拓展服务内容,落实老年优待政策,形成为老服务特色和长效机制。出台《杭州市“敬老文明号”管理工作规范》,在公安、卫生、城投、消防等行业联合创建“敬老文明号”不少于60家。【为民办实事项目】

1.出台地方标准。制定出台《“敬老文明号”创建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并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我国首个“敬老文明号”地方标准,推进“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的标准化。标准明确了“敬老文明号”的界定和分类,确定了“敬老文明号”工作支持要求,包括管理机构、人员要求、场地与设施等方面,规范了申报单位的创建过程和服务质量控制过程,包括管理制度、满意度调查、投诉处理、考核与监督,确保创建活动和为老服务的持续改进。

2.加强联动合作。积极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与公安、卫生、城投、消防等相关行业联合发文,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工作,成立为民办实事项目日常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信息交流群,共同推进“敬老文明号”联创工作。

3.有序开展考评。推进全市第二届“敬老文明号”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下发第二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申报推荐、考核验收和评选表彰等文件,邀请浙江工业大学为第三方,会同第三方完成对各创建单位为老服务特色项目过程管理评估工作,全市共13个行业(系统),近400家集体参与创建活动,有233个单位符合市级“敬老文明号”申报标准,经第三方逐一考核,175家集体获得市级“敬老文明号”称号,在此基础上,推荐省级“敬老文明号”20家,全国“敬老文明号”8家。

4.服务基层社区。以“以喜迎国际峰会、乐享美丽杭州”为主题,联合文广新局、创建单位,组织的大型社区公益助老行动。活动历时1个月,各家服务单位派出的服务人员共计约700人,服务项目累计达到200个。全国劳动模范、浙江道德模范孔胜东,省三八红旗手、杭州市劳动模范虞纯等也应邀参加了本次系列活动,通过榜样带动作用,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新华社就此次活动刊发报道《“从我做起”——杭州老年志愿者助力G20》,腾讯大浙网、浙江在线、浙江老年报等10多家媒体均对此次活动予以报道。

100%

敬老文明号创建项目清单

*改造提升5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改造提升50家养老机构消防设施,占全市所有需要进行消防设施改造提升的养老机构(123家)的40.65%。【为民办实事项目】

1.高度重视。我局高度重视50家养老机构消防设施和5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改造提升工作,年初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了改造提升的标准、目标和要求,并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上,进行了专题部署。在今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杭州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将5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列为2016年重点推进项目。同时,将50家养老机构消防设施改造提升纳入我局平安护航G20的重要内容。

2.明确责任。一是下发文件,分解任务。先后下发了《关于报送养老服务为民办实事项目名单的通知》(杭民发〔2016〕99号)和《关于明确2016年度养老服务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名单的通知》(杭民发〔2016〕124号),将改造提升50家养老机构消防设施和5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任务分配到各区、县(市),并明确了改造提升要求和改造提升名单。二是纳入考核,强化责任。下发了《杭州市民政局关于下达2016年度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任务的通知》(杭民发〔2016〕72号)和《关于印发<2016年度区、县(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杭养老办〔2016〕11号),将改造提升工作任务纳入对各区、县(市)政府和民政局考核。

3.加大保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会同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度市级财政资金补助重点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杭民发〔2016〕377号),将改造提升工作纳入重点因素内容,作为分配2016年养老服务工作补助资金的依据。

4.强化督查。会同市公安消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杭民发〔2016〕3号),要求2016年12月30日前,确保所有养老机构达到消防安全要求,未能整改合格的,要坚决予以关闭或取缔。会同市公安消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机构消防审验工作的通知》(杭民发〔2016〕68号),有效破解养老机构消防验收中多年存在的难点问题。下发《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杭民发〔2016〕186号),要求从6月开始到11月开展为期半年的全市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和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强化消防安全整治。在峰会决战决胜期间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杭民发〔2016〕262号)和《关于做好峰会期间全市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杭民〔2016〕277号)。要求各区、县(市)每月按时上报目标任务进展情况。我局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通报至各区、县(市)政府和民政局。对于工作进展缓慢的地方,通过电话沟通、现场检查等方式,督促其尽快完成改造提升任务。10月,成立两个检查小组,对各地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验收。截至12月,我局已全部完成改造提升50家养老机构消防设施和5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任务。

100%

改造提升50家养老机构消防设施和50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清单

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产业。出台《关于深化我市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增养老机构床位5250张,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人数达9.2万人。

1.开展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杭州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改革,着力实施一批惠老服务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养老服务品牌,明确了部门职责、12项改革任务、27项具体目标和时间节点。成立了由赵一德书记任组长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以及5个攻坚小组。

2.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通过前期试点探索、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老龄工办等五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深化我市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意见》(杭民发〔2016〕223号),明确了公办养老机构职能定位和接收服务对象,立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承担政府托底职能。建立街道(乡镇)、区(县、市)、市级公办养老机构三级分层分类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开展市本级公办养老机构定价机制改革。

3.突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进一步深化政府购买服务,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通过需求评估,为困难家庭中的失能、失智、高龄、独居、失独老人以提供服务方式发放养老服务补贴,2016年,全市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人数达10.5万人,超额完成14%,投入资金达1.88亿元。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实现量和质的新提升,2016年全市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41家,改造提升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0家,起草《进关于一步提升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11月,我市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4.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牵头做好健康养老招商工作,以市养老办名义印发《杭州市健康养老招商组“四个一”工作机制》,积极搜集整理全市养老服务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宣传我市养老产业扶持政策,开展各类招商活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全市共引进或推进重点健康养老招商项目10个。2016年,全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5380张,超额完成2.5%,其中民营机构床位数4781张。

100%

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项目清单

双拥工作

加快各区、县(市)基层双拥共建示范点建设培育,全市在年底前建设培育成熟13个示范点。修订完善《市本级退役士兵安置考试考核暂行办法》。

1、已建成或完善14个基层双拥共建示范点。

2、完成《市本级退役士兵安置考试考核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

100%


慈善事业促进

发展慈善事业,筹集慈善资金。根据捐赠方的意愿,实施开展安老、助孤、助医、助学、助残、扶贫、济困、赈灾等慈善救助项目。全市各级慈善总会统一在“杭州市慈善总会网站”公开财务收支情况。

杭州市慈善总会紧抓社会募捐工作,积极与企业沟通,主动上门劝募,加强与媒体合作,以弱势群体的迫切需求来激发社会行善的热情,确保善款募集的稳中有进,实施开展了“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复兴学子励志自强”、 “公民爱心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阳光驿站留守儿童之家”、“免费午餐”、“浙江儿童白血病救助”、“外来务工者子女夏令营”等一系列“六助”慈善救助项目,并启动以激发公众个体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为主要措施的“小额冠名慈善基金”项目,制定“关爱抗战老兵”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开展了杭州地区生活困难抗战老兵临时救助,进一步拓展了慈善救助覆盖面,充分发挥了慈善工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2016年,全市各级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2.66亿元,其中市本级4773.97万元;共使用善款2.27亿元,其中市本级3580.47万元;共救助困难群众20.9万人次,其中市本级救助14285人次。全市各级慈善总会统一在“杭州市慈善总会网站上”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100%


社会救助

完善城乡“四级救助”网络。优化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政策,建立“功能多样、运行规范”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修订出台《杭州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认定实施办法》、《杭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扩大低保救助覆盖面,确保低保人口占比达到1.5%,按照上级规定,将低保救助对象在社区(村)给予公示。

在原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救助圈”基础上,按照“四级五类”社会救助总体框架思路创制政策,上报市政府出台《杭州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试行)》、《杭州市临时救助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杭州市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救助办法(试行)》,全市救助支出型贫困家庭5001户、11268人(因病致贫困难家庭4689户、10548人,因学致贫178户、457人,因灾等其他原因致贫134户、263人),发放救助金414.42万元。进一步扩大低保救助覆盖面,至12月底,全市低保户数82475户,人数121359人,全市发放低保金5.97亿元,全市低保人数平均占比由年初的1.2%提升到1.68%,提前完成省厅低保占比考核目标。

100%


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

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运用“互联网+”的理念, 建成“杭州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80%以上城市社区纳入平台管理。出台《杭州市社区服务业专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杭州市福彩公益金资助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创新公益创投机制,加大社区服务业专项扶持力度。制定《2016年杭州市城乡社区对口见学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深化城乡社区“对口见学”和“三社联动”工作。开展国际化社区调研,出台以国际化提升我市社区治理服务水平的政策文件。

一、稳固社区减负增效成果。在全市建立社区减负监测点134个,明确监测点职责,规范监测情况的上报,对社区减负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全面掌握社区减负工作情况,每两个月定期汇总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市直单位未经准入擅自将工作下放社区的问题进行约谈并要求其整改,向杭州市打击传销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市场监管局)和杭州市大气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发放社区减负工作情况告知书,通过定期监测和反馈整改,稳固社区减负成果。我们还制定了2016年度杭州市和谐(文明、平安)考评办法,继续保持全市市直单位针对社区(村)只保留一项考核,减轻社区考核负担。同时以戚哮虎副市长领办的重点政协提案办理为契机,进一步稳固社区减负增效成果。

二、建成杭州市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并投入使用。平台主要包含居民信息管理、社区工作平台、社区自治、社工管理、统计分析、社区便民服务等六大功能模块建设。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社区的人口信息库、社区基本概况信息库、社区民情记录信息库、社区专职工作者信息库、社区服务网点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大数据进行研判分析,提供各类民情及数据分析,方便业务查询,提供决策辅助支持。平台实现了与杭州民政帮扶救助系统、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杭州智慧养老管理服务系统等民政部门涉及社区业务的整合应用,通过数据共享共用解决数据重复录入问题,提升服务效率。目前平台中入库社区居民信息达526万余条;社工信息近1万条;社区概况信息1047条;民情记录信息60万余条,90%以上城市社区纳入平台管理。平台把杭州市社区信息通过杭州民政外网门户展现,居民可以方便的获取社区的联系方式,同时平台通过与96345热线的对接来实现为居民的提供便民服务。

三、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下发《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杭民发〔2016〕85号)和《杭州市福彩公益金资助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杭民发〔2016〕180号)两个管理办法。上述两个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杠杆和导向作用、规范资金的使用程序、明确资金资助项目范围、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创新公益创投机制,通过第三机构评审,经过前期征集、需求发布、项目评审等环节,分两批确定今年重点扶持项目36个,涵盖社区治理、公益慈善、青少年服务、社区融合等内容,下拨资助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金500万。

四是深化城乡社区“对口见学”和“三社联动”工作。印发《2016年杭州市城乡社区对口见学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杭民发〔2016〕127号),从市级层面谋划全年对口见学活动,并按方案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在市级层面赴西湖区、桐庐县、富阳区、淳安县开展4次对口见学活动,各区、县(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对口见学互动交流活动。截至今年年底,对口见学活动已分别覆盖2044个村和1057个社区,完成比例达100%。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一是鼓励全市2369名符合报考条件人员参加全国职业水平考试,今年助理社会工作师新增992名,社会工作师新增537名。目前全市持证人员已达8307人,其中社工师2490人,助理社工师5817人,历年通过总人数位列全省第一。按民政部要求,扎实做好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统计工作,全市现有5579个持证在岗社会工作人才。二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完成继续教育、实务高级研修班、社工志愿者联动等8大类20期培训,完成社会工作继续教育10个小时在线视频课程的制作及上线工作,提高社工人才的服务能力。三是组织首批省级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遴选,我市17名入选全省百名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位居全省第一,评选确定了61名首批市级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发挥其在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中的领军作用。

五、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国际化创新”主题,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国际化创新课题研究,形成了《杭州市国际化社区创新研究报告》和《杭州市国际化社区服务需求研究报告》,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市委办〔2016〕62号)、《杭州市国际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杭州市国际化社区服务指标体系(试行)》(杭建社〔2016〕4号),建设起了全国首个社区建设国际化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彰显杭州特色,扎实推进国际化示范社区建设和实践。目前,已建成上城区春江社区、江干区钱塘社区、江干区城星社区、西湖区文鼎苑社区、滨江区东信社区、开发区朗琴社区等一批具有杭州特色、国际视野、自由开放、美丽和谐的国际化社区示范点,形成了全市可复制、可推广的四种类型的杭州样本。同时,推出邻里亲善国际项目和国际化社区服务需求研究项目,通过社会组织的承接和参与,推动提升国际化社区居民融合程度,扩大社会参与。我们创新做法得到市委赵一德书记、张鸿铭市长和戚哮虎副市长等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国和全省推广,得到人民网、新华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100%


社会组织

培育发展

推行社会组织公益积分管理,加强社会组织信用建设,开展品牌社会组织认证工作,提升社会组织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创新公益创投流程和管理模式,建设杭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益服务项目需求,实现公益服务项目信息发布、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项目竞争筛选、中标结果公告等功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达到全省领先、全国一流。

已完成“社会组织志愿汇管理服务平台”(shzz.zyh365.com)建设,并就社会组织开展公益积分工作进行了布置,动员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创投积分,举办了公益积分信息系统培训,目前已有6833家组织启用该平台、6173名个人成为该平台的有效用户,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积分指数纳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品牌评价等体系;加强社会组织信用建设,与“杭州信用”平台对接,定时向信用办推送社会组织信用信息,作为市级有关部门了解掌握社会组织信用的重要依据,全年共向市“杭州信用”平台推送社会组织信用信息15424条,其中成立登记数据6998条(社团3060条、民非3910条、基金会28条)、行政处罚124条、年检数据8302条(社团4077条、民非、4225条),同时将该平台信用信息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参考依据;开展品牌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品牌项目认定工作,认定示范性和成长性品牌社会组织各8家、社会组织品牌项目10个;继续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认定3A级以上社会组织131家,其中5A级17家、4A级49家、3A级65家;在全国率先开发公益创投服务平台——杭州民生公益服务网(msfw.hzmz.gov.cn),实现公益创投项目需求、承接、通知公告,服务展示、企业和基金会需求发布等功能,8月3日,举行了“杭州民生公益服务网上线启动仪式”。2016年共进行两期公益创投活动,落实135个公益创投项目,共投入资助金1486.8万元;完成2016年市本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政府购买服务推荐性目录编制工作,36家市本级社会组织列入推荐性目录。

100%


社会事务

加大对“三沿五区”坟墓整治力度,建立“四边三化”、“两路两侧”坟墓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继续落实惠民殡葬政策。

加大对“三沿五区”坟墓整治力度,今年共整治“三沿五区”坟墓8044座。其中整治“四边三化”、“两路两侧”散坟5187座,集中埋葬点88处,完成率100%。建立“四边三化”、“两路两侧”坟墓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下发了《杭州市“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坟墓整治长效管理办法》的通知。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截至12月底,全年共火化遗体4.5万余具,有4.1万余名死者家属享受惠民殡葬政策,共减免2582万元,平均每户减免626元,享受政策的比例为91%。

100%


备注:目标名称前带“*”的属于为民办实事项目。

联系人:高光荣,联系电话:85175831。